这首诗是唐代末年至宋代初期的文人徐铉所作,悼念其友刑部侍郎乔公。诗中以哀婉之笔,描绘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感慨。
首先,诗人指出在崇尚文雅的社会中,乔公尤为质朴真诚,不随波逐流。接着,通过“曾嗟混鸡鹤,终日异缁磷”两句,形象地表达了乔公虽身处世俗之中,却始终保持着高洁的品质,如同鹤立鸡群,与众不同。
随后,诗人赞扬乔公在文学上的成就,如“词赋离骚客,封章谏诤臣”,既肯定了他的文学才华,也表彰了他在政治上的正直与谏言。同时,诗人还提到乔公的品行与气质,如“襟怀道家侣,标格古时人”,表明他不仅在学问上有所造诣,更在精神层面追求古人的风范。
然而,好景不长,乔公最终辞世,留下了“逸老诚云福,遗形未免贫”的遗憾。诗人感叹,虽然乔公晚年得以安逸,但死后却难免留下贫困的名声,这既是对其命运的无奈,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接下来,诗人回忆与乔公的深厚友谊,以及共度的美好时光,如“静想忘年契,冥思接武晨”。他们不分年龄,心灵相通,共同度过许多欢聚时刻。最后,诗人感慨于乔公的离去,联想到前贤的叹息,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悲痛,但同时也意识到这是人生的常态,非一人独有。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逝者的缅怀,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徐铉作为文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