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

欹枕数寒更,漫漫不能旦。

天寒鸡再号,灯昏鼠窥案。

药垆火已微,群儿睡方鼾。

清风自何来,泠然动虚幔。

病眼苦不眠,循床发遐叹。

人世百年短,吾生已强半。

况此贫贱躯,时为小儿玩。

一卧五经旬,形消发垂灿。

神情日以摧,志业交凌乱。

岂不怀明时,流光榻中换。

平生二三友,雅志在霄汉。

下寿曾不满,半逐浮云散。

感此念微名,悠悠何足羡。

明月度孤音,霜华满庭院。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不寐》,是明代文徵明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深夜难以入眠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首句“欹枕数寒更,漫漫不能旦”,写出了诗人倚着枕头,数着夜晚的更次,时间仿佛停滞,黎明遥不可及,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接下来,“天寒鸡再号,灯昏鼠窥案”两句,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和室内生活的细节,进一步渲染了夜深人静、环境凄冷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敏感。

“药垆火已微,群儿睡方鼾”描绘了诗人周围环境的冷清与寂静,与他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而“清风自何来,泠然动虚幔”则借清风的轻拂,表达了诗人对某种超脱之感的追求,以及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病眼苦不眠,循床发遐叹”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因身体不适而难以入眠,思绪万千,发出深深的叹息。接着,“人世百年短,吾生已强半”感叹人生短暂,自己已度过大半生,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况此贫贱躯,时为小儿玩”一句,揭示了诗人对自己贫贱身世的无奈与自嘲,同时也暗含了对社会不公的讽刺。接下来,“一卧五经旬,形消发垂灿”描述了诗人长时间卧病在床,身体日渐消瘦,头发却依然闪耀着光芒,象征着精神的坚韧与不屈。

“神情日以摧,志业交凌乱”表达了诗人面对疾病与生活困境,精神逐渐崩溃,志向与事业也变得混乱无序。最后,“岂不怀明时,流光榻中换”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明君盛世的向往,但又无奈于时光流逝,无法改变现状。

“平生二三友,雅志在霄汉”回忆了诗人一生中的挚友,他们的高远志向如同飞向天空的鸿鹄,令人敬仰。然而,“下寿曾不满,半逐浮云散”指出这些朋友有的已经离世,生命如浮云般短暂,表达了对逝去友情的怀念与哀伤。

“感此念微名,悠悠何足羡”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微小名声的感慨,认为这并不值得羡慕。最后一句“明月度孤音,霜华满庭院”以明月的孤寂之声和霜花的满地铺陈,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又宁静的意境,呼应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友情、时光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病中(其一)

久病生虮虱,搔头有雪霜。

自怜身蹇劣,渐与老相将。

拥榻衾裯薄,挑灯刻漏长。

意衰神亦倦,心事转茫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病中(其二)

败褐拥残躯,寒檠照屋庐。

转怜儿女好,渐觉友朋疏。

药饵恒侵食,胸怀久废书。

明朝休览镜,不是旧头颅。

形式: 五言律诗

病中(其三)

明经三十载,潦倒雪盈簪。

疾病乘虚入,摧颓觉老侵。

安心方外药,适趣个中琴。

澹泊穷生计,高人独赏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病中(其四)

一病连三月,侵寻岁又更。

人皆传已死,吾亦厌馀生。

发脱相将尽,耳虚时自鸣。

安心是良药,此外复何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