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不寐》,是清代诗人汪怡甲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夜中难以入眠的情景。
首句“一灯未灺梦初回”,描绘了一幅画面:在昏黄的灯光下,梦境刚刚结束,主人公从梦中醒来。这一句既点出了时间的夜晚,也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从梦境的短暂逃离,意味着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内心可能充满了对梦境的留恋或对现实的无奈。
接着,“更鼓楼头次第催”,进一步渲染了夜深人静的氛围。更鼓,古代计时的工具,每到一定时间便会敲响,提醒人们时间的流逝。这里用“次第催”来形容更鼓的敲击声,不仅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感,也暗含了主人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仿佛外界的时间催促着他去面对不愿面对的事物。
“明月恼人眠不稳”,将自然界的月亮人格化,赋予其情感色彩,表达出月亮的明亮与主人公内心的矛盾。明月的皎洁往往象征着纯洁与美好,但在诗中却成了“恼人”的因素,说明主人公在月光的照耀下,思绪更加纷乱,难以平静入睡。这句诗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百端幻境上心来”,直抒胸臆,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在难以入眠的夜晚,各种思绪、梦想、忧虑等如同幻境般涌上心头,无法排遣。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也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失眠状态下的心理状态——思绪万千,难以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在深夜难以入眠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波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