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楼晓望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雾晓笼衔岭月,蘋风暖送过江春。

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独自倚靠红色栏杆站在清晨,山色刚亮水色也显得清新。
早晨的竹林雾气缭绕,托起山岭边的月亮,温暖的风带着江那边的春意吹来。
子城的阴面还有残留的雪,衙门的鼓声之前一切尚且宁静无尘。
三百多年来庾楼之上,曾经有多少人在此遥望故乡。

注释

独:独自一人。
凭:倚靠。
朱槛:红色的栏杆。
凌晨:清晨。
竹雾:竹林中的雾气。
晓:早晨。
笼:笼罩。
衔:连接。
岭月:山岭上的月亮。
蘋风:指吹过蘋花的风,带有一种春天的气息。
过江春:江对面传来的春天气息。
子城:古城的一部分,通常指内城。
阴处:阴面,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残雪:残留的雪。
衙鼓:古代官府办公时用来报时或召集官员的鼓。
声前:鼓声响起之前。
未有尘:没有尘嚣,形容宁静。
三百年来:庾楼存在了大约三百年的历史。
庾楼:古代的一座名楼,诗人庾信曾在此居住。
望乡人:思念家乡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早晨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独凭朱槛立凌晨”设定了一个清冷而静谧的早晨场景,"山色初明水色新"则描绘出自然界在日出后的初醒状态,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接下来的"竹雾晓笼衔岭月,蘋风暖送过江春"中,"竹雾"和"蘋风"营造了一种淡雅而温柔的氛围,而"岭月"则是诗人心目中的美好景致。"暖送过江春"更是传递了季节交替时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句"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中,"子城"一词勾勒出一个古老而宁静的城堡形象,而"犹残雪"则让人感受到冬日渐去春意初萌之际的景象。"衙鼓声"和"未有尘"则透露出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状态。

最后两句"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中,"庾楼"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无数人的故事与情感。"三百年来"一词拉长了时间的距离,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历史深度的思考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而"望乡人"则是诗人心中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离别与思念都是连接着人们心灵的线索。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早晨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历史长河中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怀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86)

王贞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 字:有道(875—958)
  • 号:灵溪
  • 籍贯: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
  • 生卒年:895

相关古诗词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诗寄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滪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得湖州崔十八使君书喜与杭越邻郡因成长句代贺兼寄微之

三郡何因此结缘,贞元科第忝同年。

故情欢喜开书后,旧事思量在眼前。

越国封疆吞碧海,杭城楼閤入青烟。

吴兴卑小君应屈,为是蓬莱最后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其一)

来书子细说通州,州在山根峡岸头。

四面千重火云合,中心一道瘴江流。

虫蛇白昼拦官道,蚊蚋黄昏扑郡楼。

何罪遣君居此地,天高无处问来由。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其二)

匼匝巅山万仞馀,人家应似甑中居。

寅年篱下多逢虎,亥日沙头始卖鱼。

衣斑梅雨长须熨,米涩畬田不解锄。

努力安心过三考,已曾愁杀李尚书。

形式: 古风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