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其一)

来书子细说通州,州在山根峡岸头。

四面千重火云合,中心一道瘴江流。

虫蛇白昼拦官道,蚊蚋黄昏扑郡楼。

何罪遣君居此地,天高无处问来由。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你详细述说着通州的情况,那地方位于山脚下的峡谷岸边。
四周被重重火云包围,中央有一条充满瘴气的江水流淌。
白天有虫蛇挡在官道上,黄昏时蚊蚋又扑向郡楼。
你有何过失,要被贬居此地,天高皇帝远,无法询问其中缘由。

注释

来书:收到的信件。
子细:详细地。
通州:古代的一个地名。
州在:地方位于。
山根:山脚下。
峡岸头:峡谷的边缘。
火云:比喻炎热的天气。
合:包围。
瘴江:含有瘴气的江河。
虫蛇:有害的爬行动物。
白昼:白天。
拦:阻挡。
蚊蚋:吸血的小昆虫。
黄昏:傍晚。
扑:飞扑。
郡楼:郡府的楼房。
何罪:有什么罪过。
遣:使,派遣。
居此地:居住在这个地方。
天高无处问来由:意指远离朝廷,无法申诉原因或缘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边远险要的通州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地方特色的生动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被贬官至此的悲凉与无奈情感。

“来书子细说通州”一句直接引入主题,让读者了解到诗人所在之地的情况。接着,“州在山根峡岸头”具体描绘出通州的地理位置,给人以险峻的感觉。

接下来,“四面千重火云合,中心一道瘴江流”通过对比手法,将外围的“火云”与中心的“瘴江”对立起来,形象地展示了一个被群山环绕、气候多变的地方。这里的“火云”可能并非真正的火焰,而是比喻山峦间弥漫的浓雾或阴霾天气。

“虫蛇白昼拦官道,蚊蚋黄昏扑郡楼”则从细节上展示了通州地方的荒凉与野蛮。虫蛇在白日里横行于官道上,而蚊蚋更是在傍晚时分扑向城楼,这些生动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满。

最后,“何罪遣君居此地,天高无处问来由”则流露出诗人的内心感慨。他质疑自己为何会被贬官到这样一个地方,并表达了对于命运的无奈与困惑。这里的“天高”象征着权力与命运的不可触摸,而“无处问来由”则是诗人对自身遭遇的茫然和不解。

整首诗通过对通州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刻画,以及诗人个人的情感抒发,展示了一个贬官的士人在边远地区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现实政治生态的某种批判。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其二)

匼匝巅山万仞馀,人家应似甑中居。

寅年篱下多逢虎,亥日沙头始卖鱼。

衣斑梅雨长须熨,米涩畬田不解锄。

努力安心过三考,已曾愁杀李尚书。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其三)

人稀地僻医巫少,夏旱秋霖瘴疟多。

老去一身须爱惜,别来四体得如何。

侏儒饱笑东方朔,薏苡谗忧马伏波。

莫遣沈愁结成病,时时一唱濯缨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其四)

通州海内恓惶地,司马人间冗长官。

伤鸟有弦惊不定,卧龙无水动应难。

剑埋狱底谁深掘,松偃霜中尽冷看。

举目争能不惆怅,高车大马满长安。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得潮州杨相公继之书并诗以此寄之

诗情书意两殷勤,来自天南瘴海滨。

初睹银钩还启齿,细吟琼什欲沾巾。

凤池隔绝三千里,蜗舍沈冥十五春。

唯有新昌故园月,至今分照两乡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