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郑用锡为即将到来的七十岁生辰预先写给儿子的,表达了对生死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首句"修短非凭自主持",意指人的寿命长短并非个人所能完全掌控,暗含命运无常之意。接着,诗人表示无需过分祈求长寿,"何须祷祝望期颐",流露出对天命的坦然。
"古而不死人何在",诗人以反问形式强调,即使古代长寿之人也已不在,暗示人生无常,不必过于执着于生命的长度。"生可长延我岂辞"则表达出诗人对于能够享受生活的积极态度,即使不能长久,也不拒绝生命的延续。
"酒进艾蒲难益寿,文成屈宋亦谀词",诗人认为纵使饮酒或效仿屈原、宋玉这样的才子也无法真正增加寿命,世间的一切赞誉之词在此刻显得苍白无力。最后,诗人以"得瓜得豆分明判,祗此心田雨露滋"作结,寓意生活中的点滴收获,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滋养着内心,这才是真正的长寿之道。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家庭亲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