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朱熹所作,题为《秀野刘丈寄示南昌诸诗和此两篇(其一)》。诗中描绘了滕王阁下的景色与情感的交织,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自然美的融合。
首联“滕王阁下水初生,闻道登临复快晴”,开篇即以滕王阁为背景,描绘了初生的流水与晴朗的天气,营造出一种清新明快的氛围,预示着接下来将展开的一幅历史与自然相交融的画面。
颔联“帝子讵知陈迹在,长江肯趁曲池平”,通过“帝子”这一典故,暗指历史的变迁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不再的感慨。同时,“陈迹在”与“曲池平”形成对比,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历史痕迹的隐喻,暗示着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的永恒。
颈联“山楹雨罢珠帘捲,檐铎风惊玉佩鸣”,进一步描绘了滕王阁在雨后的景象,珠帘被卷起,檐下的铎铃在风中响起,仿佛是自然界的乐章,与前文的“快晴”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意境。
尾联“满眼悲凉今古恨,人生辛苦竟何成”,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与自然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思。满眼的悲凉不仅是对历史的哀叹,也是对人生的反思,暗示了在面对时间和自然的循环往复中,人类的辛劳与努力最终可能难以达到某种明确的成就或满足,引发读者对于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滕王阁及其周边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历史、自然与人生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