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僧锡杖歌

由来震旦始乾竺,扶老应须栖此杖。

铃铃琅琅妙且奇,撼振一声空谷响。

或时化作飞龙威,长空如水何相持。

有时比翼论端的,方觉玄关显现时。

志悟未通心委曲,鸿濛浑沌同尘俗。

蓦然一悟凌烟霞,觉此觉他方意足。

神眸昭昭众生顾,隐隐微微如法故。

每担日月猢狲藤,簟食由来饱祗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僧人锡杖为题,描绘了其在佛教修行中的象征意义与精神境界。首句“由来震旦始乾竺”点出锡杖源自印度,寓意着佛法东传的历程。接着“扶老应须栖此杖”则暗示锡杖是僧侣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对老年和智慧的尊重。

“铃铃琅琅妙且奇,撼振一声空谷响”描绘了锡杖的声响,既美妙又奇特,仿佛能回荡在山谷之中,象征着佛法的深远与神秘。接下来的“或时化作飞龙威,长空如水何相持”与“有时比翼论端的,方觉玄关显现时”通过比喻,展现了锡杖在不同情境下的象征意义,既有力量的象征,也有和谐与洞察的隐喻。

“志悟未通心委曲,鸿濛浑沌同尘俗”表达了修行者在悟道过程中的曲折与艰难,以及与世俗世界的对比。而“蓦然一悟凌烟霞,觉此觉他方意足”则描绘了修行者最终悟道后的喜悦与满足,不仅自得其乐,也能够启迪他人。

最后,“神眸昭昭众生顾,隐隐微微如法故”强调了修行者目光的清明与慈悲,能够照亮他人的心灵。“每担日月猢狲藤,簟食由来饱祗树”则以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的生活简朴与内心的富足,如同日月般明亮,如同竹林中饱食的猴子般自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锡杖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修行的精神追求与境界,充满了哲理与诗意,体现了作者对佛法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收录诗词(135)

朱元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 字:国瑞原名重八
  • 生卒年:1328年—1398年6月24日

相关古诗词

寺中猫食肉

紧行慢行皆虎形,室中捕鼠百般能。

精舍一隙透灵鼠,朽残经卷将何补。

为斯育尔佛释迦,日逐随僧常茹素。

常茹素,一旦筵前舒爪距。

尔勤尔役诚可录,赏彼丹衷命食肉。

形式: 古风

春日钟山行

我爱山松好,云埋常不老。

几度春风吹更绿,胜似逢瀛美三岛。

石径闻蕊馨流泉,嫩青草草青啼鸟。

涧边幽玄鹤,摩空来晨蚤。

锦衣队列出山阿,饮客婆娑归更饱。

山清水清我亦清,有秋足我斯民宝。

形式: 古风

倭扇行

沧溟之中有奇甸,人风俗礼奇尚扇。

捲舒非矩亦非规,列阵健儿首投献。

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

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

浮辞常云冉服多,捕贼观来王无辨。

王无辨,褶裤笼松诚难验。

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干天宪。

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

形式: 古风

望钟山

叠嶂盈门实,虚看满座云。

凭阑松气湿,俯扆篆烟伸。

莺啭声来耳,风催馨袭人。

近山佳景盛,彤殿尽良臣。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