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岩

观音妙相原非相,洞里观音不是真。

若向此中参得透,观音处处现全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以观音为题,探讨了佛学中的“相”与“非相”的哲学思想。诗人邹元标在《观音岩》中巧妙地运用了禅宗的思维模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观音妙相原非相”的深刻含义。

首句“观音妙相原非相”,直接点出观音形象并非实体之相,而是超越了物质形态的精神象征。这里的“妙相”指的是观音的智慧和慈悲的体现,而非具体的形体。通过这一句,诗人提醒我们,真正的观音并非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形象或地点,而是存在于一切有情众生的心中。

第二句“洞里观音不是真”,进一步强调了观音形象的虚幻性。洞里,常被理解为内心深处或精神世界,这里的“洞里观音”指的是人们心中的想象或对观音的特定认知。诗人通过这句话指出,如果我们将观音视为某种固定的形象或存在于某个特定地点的存在,那么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后两句“若向此中参得透,观音处处现全身”,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和总结。诗人鼓励读者深入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理解观音的真正意义。只有当人们能够超越表象,认识到观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才能真正领悟到观音的全貌。这里,“观音处处现全身”意味着观音的智慧和慈悲遍布于宇宙万物之中,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体验到观音的无尽恩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探讨观音形象的虚实,引导读者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佛教的教义,强调了内在精神的觉醒和对普遍真理的追求。

收录诗词(316)

邹元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万历五年进士。同年,以疏论张居正夺情,得罪,廷杖戍贵州都匀卫。居戍所六年,研治理学有成。居正死,召拜吏科给事中,以敢言称。历官南京吏部员外郎,以母丧归。家居讲学几三十年,名扬天下。天启初还朝,进刑部右侍郎,拜左都御史。虽首进和衷之说,不为危言激论,仍为魏忠贤所忌。以建首善书院讲学事,为魏党所攻,被迫辞归。卒谥忠介。有《愿学集》

  • 字:尔瞻
  • 号:南皋
  • 籍贯:江西吉水
  • 生卒年:1551—1624

相关古诗词

文江八景(其一)墨潭澄镜

潭水澄澄清且沚,心源不动湛如水。

一波才动万波随,观象吾今悟至理。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纸]韵

文江八景(其二)巽峰卓笔

峰头有笔大如椽,一扫东南半壁天。

纵倒银河题不尽,时嘘颢气欲凌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文江八景(其三)仁山拥翠

仁山万仞插芙蓉,中有高人伴赤松。

我欲从之不可得,他年结屋最高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

文江八景(其四)字水拖蓝

风行水上字如云,秀撷千山韵不群。

岂是地灵呈象数,故开宝篆兆人文。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