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元代诗人吴澄在赈济灾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咿轧篮舆从事衫”以生动的细节开篇,描述了赈济队伍中官员乘坐简陋篮舆的情景,穿着朴素的官服,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接着,“泥途滑滑石巉巉”描绘了赈济途中艰难的行进环境,泥泞的道路与险峻的岩石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救灾工作的不易。
“急援野莩填沟壑,敢避行难似陇函”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灾民深切的同情与救助的决心。面对大量饥民濒临死亡的困境,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救助行动中,不畏艰难险阻,展现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春气顿回萎草木,长林惊见古松杉”则通过自然界的复苏景象,象征着希望与生机的回归。春天的气息让枯萎的草木重新焕发生机,古老的松杉在茂密的森林中挺立,预示着灾难之后的重生与繁荣。
最后,“一夫弗获真吾愧,谁道鲁山非傅岩”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帮助所有受灾民众的内疚之情,同时也对社会救助体系提出了反思。他意识到,尽管尽力而为,但仍有部分人未能得到及时救助,这让他深感遗憾与自责。同时,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救助机制的批判,提出疑问:难道鲁山(这里可能借指灾区)就真的不是傅岩(古代传说中的贤者所居之地,常用来比喻理想之地或理想的社会)吗?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还蕴含了对自然、历史和理想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