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轩辕先生归罗浮山

玉房花洞接三清,谩指罗浮是去程。

龙马便携筇竹杖,山童常使茯苓精。

曾教庄子抛卑吏,却唤轩皇作老兄。

再见先生又何日,只应频梦紫金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送轩辕先生归罗浮山》由唐代诗人贯休所作,通过丰富的想象与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对仙人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首句“玉房花洞接三清”,以“玉房”、“花洞”象征仙境的华美与幽静,“三清”则暗指道教的最高境界,表达了对仙居之地的向往。次句“谩指罗浮是去程”,以轻描淡写的语气,似乎在说归途遥远,但语气中却透露出对这一旅程的期待与憧憬。

接着,“龙马便携筇竹杖,山童常使茯苓精”,通过龙马、竹杖、山童、茯苓精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仙界图景,龙马与山童的陪伴,茯苓精的使用,都增添了归途的奇幻与神圣感。

“曾教庄子抛卑吏,却唤轩皇作老兄”,这两句运用了典故,将轩辕先生与庄子、黄帝相提并论,不仅提升了人物的地位,也表达了对轩辕先生智慧与德行的高度赞扬。同时,这种超越世俗身份的交往,也体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最后,“再见先生又何日,只应频梦紫金城”,表达了对轩辕先生归隐后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仙界生活的渴望与向往。通过“频梦紫金城”,诗人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既表达了对现实的留恋,也寄托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对仙人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也蕴含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深沉思考。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题天坛

壁立三千仞,坛高接尾箕。

顶藏青玉髓,腰隐紫金芝。

月挂虚皇殿,云封太乙池。

洞天人迹少,鹤宿万年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上清宫

十年重到上清宫,石磴泉梯屈曲通。

形式: 押[东]韵

征李怀杲嘲道门(其一)

云锁涪江水似天,又闻怀杲已升仙。

强思齐见应催胆,张茂卿闻必耸肩。

三尺霜刀充绛节,两条朱棒替香烟。

报伊广德先生道,社稷威灵不偶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征李怀杲嘲道门(其二)

山上擒来镇里收,天然模样已成囚。

妄占气色为徵兆,更引文章说御楼。

长榜数张悬市内,短刀一队送江头。

旋驱旋斩教随水,只此名为正道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