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达贤(其二)

泣扶帝足拜东宫,文武同心部论公。

边爨不开传国玺,禅仪竟冒夺门功。

禳灾九事言之尽,起复三辞制不终。

蜚语满空危已甚,特烦卫士宿家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李文达贤在复杂政治局势中的坚定与决绝。首句“泣扶帝足拜东宫”描绘了李文达贤在宫廷中为维护正义而流泪恳求的情景,展现了他忠诚与执着的一面。接着,“文武同心部论公”则表现了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能够团结文武百官,共同商议公正之事。

“边爨不开传国玺,禅仪竟冒夺门功”两句,通过对比边防事务的紧迫与传国玉玺的象征意义,以及禅让仪式的庄重与夺取权力的轻率,揭示了李文达贤对国家利益和正统性的坚持。他深知边防危机的严重性,却不愿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而牺牲国家的尊严和传统。

“禳灾九事言之尽,起复三辞制不终”表明李文达贤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时,竭尽全力提出解决方案,但最终未能阻止局面恶化。他三次拒绝接受任命,体现了他对自身责任和能力的清醒认识,不愿在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承担责任。

最后一句“蜚语满空危已甚,特烦卫士宿家中”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舆论的混乱和危机的加剧,以及李文达贤为了保护家人安全,特意安排卫士守护家中的情景。这不仅展现了他作为大臣的忧虑与责任感,也体现了他对家庭的深情和保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李文达贤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行为和决策,展现了他忠诚、正直、勇于担当的高尚品质,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收录诗词(283)

严遂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 字:崧占(一作崧瞻)
  • 号:海珊
  • 籍贯:乌程(今浙江湖州)
  • 生卒年:1724

相关古诗词

商文毅辂

三试无双誉,南薰赐第归。

传行讥秃妇,礼在引宸妃。

赞像黄金贱,封章黑胜微。

山公逾本量,日照展书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刘文靖健

二公鼎鼐调和地,翊赞无如少主昏。

善断固应推宋璟,反攻几至杀陈蕃。

谏书泪渍金滕册,奸党名刊端礼门。

居洛重思重入相,廿年顾命答明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罗文毅伦李文正东阳

名下奇童洵不虚,清贫亦复两相于。

弦歌养母樵薪后,衫纻登朝赐果初。

留客何妨邻有粟,临文可使案无鱼。

金牛山指茶山路,淼淼江湖访故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邱文庄浚

少孤借书走百里,右目失明读未已。

厅事旋马遗古风,禁涩体者文家宗。

亦复慷慨陈利弊,何乃褊衷负盛气。

阴阳燮理中书堂,反唇而惎冠投地。

手挥院判布鹰犬,面折台臣视奴隶。

白沙抑去齮王公,是皆国家栋梁器。

宋儒论古无完人,公独以意为屈伸。

当夫金源势全盛,宗弼宗望皆名臣。

大河以北山四塞,谁能逾越兵如神。

黄龙痛饮诚不易,西夏情形则大异。

龙图老子万甲兵,坐以生事悖清议。

桧也国贼屠忠良,归功再造心病狂。

人言卢杞定不信,诏书可以褒五郎。

呜呼纲沦目聩义翻覆,西山之书安用补,司马之鉴安用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