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

闻熹邑长范史遗,荒榛断垄霾残碑。

按出虎朝掘土得,为矼为碍吁可悲。

经国以礼刑罚省,想见政肃风清时。

迁槐里令辟书阻,不幸短命同吁嚱。

校尉牒下丞与尹,竖石坟道旌所司。

汉人质朴摈文饰,列传所阙名仍垂。

摩挲文字感时代,如我作吏颜忸怩。

方今吏局愈败坏,五蠹六虱织人儿。

催科踊跃盗党获,黉校修葺城垣随。

但无龃龉皆尤异,长官夸美无余词。

兴利革弊数大政,彼及民事咸缺亏。

吾闻循吏政浑穆,事如无事为无为。

春风韶煦物不觉,句出萌达皆转移。

龚黄仇卫人代远,姓氏寥落如娥羲。

润饰吏事湛经术,从政令亦远时宜。

汉家取士不拘格,牧羊牧豕执戟枝。

韩君昔丁熹平世,党锢幸不遭诋訾。

缓民急吏政本得,治谱千载无纷歧。

司隶校尉亦长者,风劝良吏屏阿私。

循吏少,民阜熙。循吏多,民怨咨。

吏书上考作郡去,黄金白银胡累累。

道旁碑石述惠政,姓氏不复居人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邵堂的《荥阳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描绘了一位古代循吏——闻熹邑长范史遗的事迹。诗中通过荒榛断垄和残碑的景象,暗示了范史遗的遗迹已显荒凉,但他的政绩却在挖掘中显现,反映出他为官清明,以礼法治国,使得政风肃清。然而,他在迁任槐里令时因书信阻挠而未能成行,令人惋惜其早逝。

诗中提到校尉和丞尹等人对范史遗的纪念,竖立石碑表彰其职责所在。尽管史书记载简略,但诗人抚摸碑文时深感时代的变迁,反思当下的吏治败坏。诗人批评当前官场弊端丛生,与范史遗的清廉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循吏如韩仁铭般的治理才能,即顺应民情,无为而治。

最后,诗人感叹像韩仁这样的循吏越来越少,而贪腐之风盛行,与范史遗的清明相比,显得格外刺眼。诗人呼吁恢复淳朴的吏治,推崇如韩仁那样的以民为本的官员,同时批评现实中官员追求功绩,忽视民生问题。整首诗以对古代循吏的怀念和对现实吏治的批判,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收录诗词(9)

邵堂(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宋瓷箫歌

未央瓦甒缺不全,隗嚣宫碗霾寒烟。

?珑陶器出天水,绣匣珠襦话惘然。

刻箫以玉亦以铁,范土抟沙妙逾绝。

一枝直干遏行云,十指春寒弄晴雪。

图画清明记上河,樊楼镫火夜阑多。

参差织手当窗奏,窈窕娇喉背镜歌。

牟驼冈下烽烟逼,从此箫身陷榛棘。

一曲残山剩水声,千龄雨过天青色。

惜不招邀汪水云,金台秋老话斜曛。

长携雪窖冰天坐,如响青嵩碧洛闻。

花瓷昔制陶人手,遗事宣和未曾有。

青城应唱念家山,紫玉曾吹《折杨柳》。

野火寒郊万劫灰,山河破碎剩箫材。

官哥柴汝知何似,筝笛笙簧倍可哀。

红愁碧恨春无主,月冷陶丘蚀风雨。

不知埏埴纪何时,此亦中原乾净土。

形式: 古风

严州道中望浙西诸山

游吴还适越,扰扰走人寰。

苔绕溪边径,波连屋上山。

身随一剑老,心逐片帆还。

远岫穿云翠,烟萝不暇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宿袁州却寄夏远雯明府

遥落暮天迥,飘飘愧此身。

长桥今夜月,孤烛异乡人。

道路同艰阻,生涯共苦辛。

赠君从此去,霄汉有通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豫章旅寓寄家书

为客无时了,今朝独远归。

还愁三径晚,自笑此身非。

酒醒乡关远,镫残晓角微。

题书频雁翼,为扫故园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