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其一)

饥年得雪意殊佳,天亦终怜田父家。

是处连云畦宿麦,一时积水散空花。

预占饼饵真堪喜,若比琼瑶未足誇。

我正坐须来岁麨,夜中踏瓮喜无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末元初时期,牟巘在饥荒之年遇到大雪时的喜悦心情。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对农民生活的关照与恩赐。

首句“饥年得雪意殊佳”,开篇即点明主题,表达了在粮食歉收的年份,一场及时的大雪带给人们的惊喜与希望。接着,“天亦终怜田父家”一句,将自然界的降雪与人间的苦难联系起来,赋予了自然以情感,展现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是处连云畦宿麦,一时积水散空花”描绘了大雪覆盖田野的景象,连绵的雪花如同云朵般覆盖着麦田,积雪融化后形成积水,仿佛空中的花朵散落,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这一景象不仅美化了自然景观,也暗示了雨水对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

“预占饼饵真堪喜,若比琼瑶未足誇”两句,诗人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雪后可以制作饼饵的期待与喜悦,同时将雪比作珍贵的琼瑶,但又谦逊地表示雪的价值无法与琼瑶相比,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谦虚的态度。

最后一句“我正坐须来岁麨,夜中踏瓮喜无涯”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丰收的期待与喜悦。他坐在酒瓮旁,想象着来年的粮食丰收,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这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展现了在艰难岁月中人们对未来的乐观与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大雪降临的描绘,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生活变化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社会民生的深刻关怀,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408)

牟巘(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二七~一三一一),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字:献甫
  • 籍贯:井研(今属四川)

相关古诗词

再和(其二)

正思觅食绕诸村,咄咄今朝雪塞门。

屋角空囷饥雀噪,床头败絮冻鸱蹲。

分无醽醁能相熟,赖有符赀仅自存。

堪笑少陵穷不死,区区苦欲问黎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三用韵(其一)

雪中饶有百般佳,却似绸缪困约家。

老病自应馀菜色,风骚犹未合梅花。

背暄拟向田翁觅,面少时闻儿女誇。

可是年来四不出,也随笭箵傍南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三用韵(其二)

惭愧长髯市入村,送诗踏冻到衡门。

未愁顾兔千毫秃,持看阳乌三足蹲。

我亦欲寻安道去,人应共怪阿先存。

界天雪岭依然白,更忆当年李仲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四用韵(其一)

寄食于人苦未佳,从来逆旅便为家。

四时长是瓶无粟,一夜偶然灯有花。

雪夜又寒谁复料,物中惟老不堪誇。

卷书危坐时相望,不觉西南各一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