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

横天渴虹长万尺,下饮沧江化为石。

鞭之叱之成此桥,桐城太守莆中客。

往时欲渡川无梁,行人海葬蛟蜺宅。

自从天堑变康庄,无复风涛阻形役。

我生飘泊一飞鸿,缘在重留雪泥迹。

手摩苔藓读遗碑,百五十字凝古色。

碑中空记倡义人,岁久谁能识王实?

将军下海语荒唐,流俗相传偏啧啧。

古人利济同一心,或传或否堪太息!

沈吟此事意难平,斜凭危栏日将夕。

汀洲橹唱催人归,几阵松风洒巾帻。

匆匆作诗别江神,何日重来看潮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洛阳桥的壮观景象和历史变迁。首句“横天渴虹长万尺”以彩虹喻桥的雄伟,暗示其跨度极大。接下来,“下饮沧江化为石”形象地描述了桥梁与江水的交融,以及桥体的坚固。诗人提及“桐城太守莆中客”,表明桥的建造者身份,以及它对当地的影响。

诗中提到洛阳桥以前“川无梁”、“行人海葬”的艰难,与后文“天堑变康庄”形成对比,展现了桥梁建设带来的巨大改变。诗人以“我生飘泊一飞鸿”自比,表达对洛阳桥历史的感慨和个人际遇的联想。

“手摩苔藓读遗碑”描绘了诗人触摸碑文的细节,表现出对历史遗迹的敬仰。“百五十字凝古色”强调碑文的沧桑感和历史沉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能已忘记倡义者的姓名——“王实”,这引发了诗人对历史遗忘的叹息。

诗人批评“将军下海语荒唐”的传说,认为古人虽有共同的济世之心,但事迹是否被正确传承令人叹息。最后,诗人倚栏沉思,听着江面的船歌和松风,表达了对洛阳桥的深情告别,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何日重来看潮汐”。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洛阳桥的历史叙述,寓言式地探讨了历史记忆、英雄事迹的流传以及个人命运的感慨,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

收录诗词(870)

林朝崧(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武功之家,其父亲林利卿、族伯林文察、族兄林朝栋均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颇有战功的将领。作为栎社的发起人和首任理事,在台湾地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全台诗界泰斗”

  • 字:俊堂
  • 号:痴仙
  • 籍贯:台湾彰化县雾峰乡
  • 生卒年:1875-1915

相关古诗词

登坚牢塔绝顶

七层宝塔势峥嵘,千级危梯石削成。

人到云端衣袖湿,风来天外铎铃鸣。

峰峦对峙分旗鼓,江水双流绕市城。

半响凭栏舒眼界,全闽形胜望中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闽越王庙

鴃舌诸蛮梗化多,天教豪杰挽狂波。

开闽霸业传忠懿,佐汉诚心过尉佗。

生辟蚕丛隶华夏,死留龙井镇山河。

我来殿宇瞻遗像,落日平台一放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过尚书岭

岚光晓气雨氤氲,石磴千盘湿藓纹。

人步鸟声中半晌,路从树影里歧分。

荒园久废生春草,峭壁微凹补白云。

笑煞山灵迎送苦,朝朝车马自成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马上作

生怕蓝舆束缚人,辄于马背著吟身。

山腰纵辔追归翼,溪畔停鞭数泳鳞。

芳草郊原行去缓,酒帘村店下来频。

据鞍顾盼忽狂叫,一首诗成脱口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