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杨侍郎

云情鹤态莫誇慵,正上仙楼十二重。

吟逸易沈鳷鹊月,梦长先断景阳钟。

奇文已刻金书券,秘语看镌玉检封。

何事春来待归隐,探知溪畔有风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不要夸耀云中鹤的慵懒姿态,它正飞向高高的仙楼十二层。
吟唱时容易沉浸于鳷鹊月的幽静,梦长时却先被景阳钟声打断。
那些奇妙的文章已被镌刻在金书券上,秘密的话语则在玉检封中得以保存。
为何春天来临时只想着归隐,或许是因为得知溪边有风中的松树在等待。

注释

云情鹤态:云中鹤的姿态,比喻闲适优雅的生活态度。
莫誇慵:不要夸耀懒散的样子。
正上仙楼:正往高处的仙宫飞去,象征高远的志向或境界。
十二重:形容楼阁极高,数字十二常用于形容多或高。
吟逸:吟诗时飘逸的情态。
沈鳷鹊月:沉浸在鳷鹊(神话中的鸟)所代表的清冷月光下,比喻沉醉于某种意境。
梦长:长时间的梦境。
景阳钟:古代宫中的钟声,常用来报时或警示,这里指代宫廷生活。
奇文:奇特而优秀的文章。
金书券:用金属材料记录的珍贵文献,象征重要和不朽。
秘语:隐秘的语言或深奥的道理。
玉检封:玉制的封条,常用于密封重要的文件,表示珍贵且保密。
何事:为何,为什么。
春来待归隐:春天到来时想要归隐山林。
探知:得知,发现。
溪畔有风松:溪边的松树随风摇曳,象征自然宁静的生活环境。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吴融的作品,名为《寄杨侍郎》。诗中充满了仙家之美的意象和对友人的深情寄托。

首句“云情鹤态莫誇慵”,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与天地合一的情景,云中隐现着仙鹤的倩影,展现出一种淡然自得的高洁气质。这里,“云情”和“鹤态”都是形容仙境之美,既有仙境的迷离,又有仙鹤的翱翔。

接着,“正上仙楼十二重”,则直接描写了仙界的壮丽景象。仙楼高耸入云,共计十二重,每一重都似乎在向着天际延伸,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

第三句“吟逸易沈鳷鹊月”,诗人在此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吟逸”意味着自由自在地吟咏,“易沉”则是说那高远的情怀,正如同月亮一样,让人难以企及。这里的“鳷鹊月”则是在比喻诗人心中的理想之美,是那么的纯净和高洁。

“梦长先断景阳钟”,此句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仙界的向往以及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割裂。景阳钟是古代用来报时的工具,这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诗人却希望自己的梦境能够长久,但现实总是先于梦境而到达,给人的心灵留下了无尽的惆怅。

“奇文已刻金书券”,这句话则展示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这里所谓的“奇文”指的是诗人与杨侍郎之间的情谊和往来书信,而“已刻金书券”则意味着这种情谊已经被铭记在心,永恒不变。

接下来的“秘语看镌玉检封”,进一步强化了对友情的重视。诗人将他们之间的话语比作珍贵的玉石,用精美的印章封存,表达了一种深沉而神秘的情感交流。

最后,“何事春来待归隐,探知溪畔有风松”,则是诗人在期待着春天到来的同时,也渴望着能够隐退山林,与大自然为伍。这里的“何事”表达了一种无奈和等待,而“探知溪畔有风松”则是在寻找归隐之地,希望能找到一处清幽静谧的地方。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仙境与现实之间交织的情感线索,以及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渴望归隐山林的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脱凡尘、追求理想之美的意境。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寄尚颜师

僧中难得静,静得是吾师。

到阙不求紫,归山秪爱诗。

临风翘雪足,向日剃霜髭。

自叹眠漳久,双林动所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寄贯休

休公何处在,知我宦情无。

已似冯唐老,方知武子愚。

一身仍更病,双阙又须趋。

若得重相见,冥心学半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寄殿院高侍御

黄梅雨细羃长洲,柳密花疏水慢流。

钓艇正寻逋客去,绣衣方结少年游。

风前不肯看垂手,灯下还应惜裹头。

一夜自怜无羽翼,独当何逊滴阶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寄僧

柳拂池光一点清,紫方袍袖杖藜行。

偶传新句来中禁,谁把闲书寄上卿。

锡倚山根重藓破,棋敲石面碎云生。

应怜正视淮王诏,不识东林物外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