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僧

柳拂池光一点清,紫方袍袖杖藜行。

偶传新句来中禁,谁把闲书寄上卿。

锡倚山根重藓破,棋敲石面碎云生。

应怜正视淮王诏,不识东林物外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柳枝轻拂水面泛起一丝清波,穿着紫色道袍的人手持藜杖缓缓行走。
偶尔传来的新诗句进入宫中,谁又将这闲适的书信寄给了高官。
锡杖倚靠在长满青苔的山根处,落子时棋子敲击石面仿佛云雾散开。
他该怜惜地正视着淮王的诏书,却不懂那超脱尘世的东林情趣。

注释

柳拂:柳枝轻拂。
池光:水面的光泽。
紫方袍:紫色的道袍,指道士的装束。
杖藜:手持藜杖,藜是一种植物,这里指用藜茎制成的手杖,象征隐士或高人。
新句:新创作的诗句。
中禁:宫中,古代帝王所居之处。
闲书:非正式或随意写的书信或文章。
上卿:高级官员的统称。
锡:指道士的锡杖,一种宗教仪式用的杖。
重藓:厚重的青苔,形容环境幽静古老。
棋敲:下棋时棋子落盘的声音。
碎云生:形容落子声清脆,如云雾散开般意境深远。
怜:怜惜,此处有尊重之意。
正视:认真对待。
淮王诏:淮王的诏书,淮王可能指某一地方诸侯或贵族。
东林物外情:超脱世俗之外的情感,东林常指隐逸之士的聚集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或官员与一位僧人的交往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生活片段的展现,传达了诗人对于友谊和精神世界的向往。

"柳拂池光一点清,紫方袍袖杖藜行。" 这两句设定了一种静谧、宁静的氛围,柳树轻拂着池塘的水面,阳光透过叶间折射出一片清澈;僧人身穿紫色袈裟,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行走在藜草丛生的路上。这些细节描绘了一个宁静致远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向往。

"偶传新句来中禁,谁把闲书寄上卿。" 这两句表明诗人与僧人的交情非同小可,他们之间有着文字和心灵上的交流。“中禁”可能指的是宫廷或是某种禁地,而“新句”则是诗歌的代称,这里暗示了诗人对僧人的尊重和信任。"寄上卿"中的"卿"字在古汉语中常用作尊敬词,表明诗人对僧人的尊崇之情。

"锡倚山根重藓破,棋敲石面碎云生。"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宁静与超然的氛围。“锡倚”指的是树木根部的蜿蜒曲折,“重藓”则是厚实的苔藓,这里传递出一种时间的沉淀和生命力的顽强。"棋敲石面碎云生"中的“敲”字形象地描绘了棋子落下的声音,同时“碎云生”则给人以空灵脱俗之感。

最后两句“应怜正视淮王诏,不识东林物外情。” 中的“应怜”表达了一种同情和理解,“正视”则是一种坦诚直面的态度。“淮王诏”可能是指某种官方文书或命令,但在这里,诗人似乎并不关注这些世俗之事,而是对僧人的超脱物外的情怀表示不解。"东林"作为地名,常与隐逸、清高的生活状态联系起来,“物外情”则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精神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场景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体现,展现了一个超脱红尘、向往清净的主题。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得京中亲友书讶久无音耗以诗代谢

退闲何事不忘机,况限溪云静掩扉。

马颊浪高鱼去少,鸡鸣关险雁来稀。

无才敢更期连茹,有意兼思学采薇。

珍重故人知我者,九霄休复寄音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晚泊松江

落日停桡古渡边,古今踪迹一苍然。

平沙尽处云藏树,远吹收来水定天。

正困东西千里路,可怜潇洒五湖船。

如何不及前贤事,却谢鲈鱼在洛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望嵩山

三十六峰危似冠,晴楼百尺独登看。

高凌鸟外青冥窄,翠落人间白昼寒。

不觉衡阳遮雁过,如何钟阜斗龙盘。

始知万岁声长在,只待东巡动玉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梅雨

浑开又密望中迷,乳燕归迟粉竹低。

扑地暗来飞野马,舞风斜去散醯鸡。

初从滴沥妨琴榭,渐到潺湲绕药畦。

少傍海边飘泊处,中庭自有两犁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