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留别三首(其二)

野人性似修行僧,长愿幽居近林麓。

南迁无计脱簪组,西归谁为栽松竹。

头上白云即飞盖,耳畔清泉当鸣玉。

洛川犹是冠盖林,更愿高飞逐黄鹄。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苏辙所作,名为《次韵子瞻留别三首(其二)》。诗中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理想与追求,充满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

首句“野人性似修行僧”,以“野性”与“修行僧”相比较,形象地表达了隐士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个性,如同修行僧侣般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接着,“长愿幽居近林麓”进一步强调了隐士对于自然环境的偏爱,希望能在幽静的山林间度过余生,享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

“南迁无计脱簪组,西归谁为栽松竹”两句,表达了隐士在现实世界中的无奈与挣扎。无论是南迁还是西归,都无法摆脱官场束缚与世俗纷扰,内心渴望的自由生活似乎遥不可及。然而,即便如此,隐士依然怀揣着希望,期待着能够回归自然,亲手栽种松竹,营造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头上白云即飞盖,耳畔清泉当鸣玉”这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白云比作轻盈的车盖,清泉比作悦耳的玉声,描绘出一幅清新脱俗、充满诗意的画面。这不仅展现了隐士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也寄托了他对超脱世俗、心灵自由的向往。

最后,“洛川犹是冠盖林,更愿高飞逐黄鹄”两句,以洛川的繁华景象反衬出隐士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尽管洛川作为古代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充满了文化气息与社会地位的象征(冠盖林),但隐士更愿意追求一种更为纯粹、自由的生活方式——如同黄鹄般高飞远遁,远离尘嚣,寻找心灵的归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苏辙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由与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了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子瞻留别三首(其三)

东西南北无住身,羯末封胡四男子。

彫锼不遣治章句,烂熳先令饱文字。

疏慵嗟我厉之人,生子夜中惟恐似。

传家粗足不愿馀,同驾柴车还我里。

形式: 古风

赠医僧鉴清二绝(其二)

门人久作开堂老,庭桧看成合抱围。

他日浴堂归洗背,回头还解放光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勉子瞻失干子二首(其二)

破甑不复顾,彼无爱甑心。

弃璧负赤子,始验爱子深。

诚知均非我,胡为有不能。

一从三界游,久被百物侵。

朝与喜怒交,莫与宠辱临。

四物皆不胜,生死独未曾。

不经大火烧,孰为真黄金。

弃置父子恩,长住旃檀林。

形式: 古风

舟中风雪五绝(其二)

晓风吹浪作银山,夜雪争妍布玉田。

风力渐衰波更恶,通宵撼我正安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