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花慢.次宇文吏部赠黄如圭韵

潋滟云霞,空濛雾雨,长堤柳色如茵。

问西湖何似,粉面初匀。

尽道软红香土,东华风月俱新。

旧游如梦,尘缘未断,几度逢春。

蓬莱阁上,风流二老,相携把酒论文。

最好是、四娘桃李,约近东邻。

别后使君须鬓,十分白了三分。

是人笑道,醉中文字,更要红裙。

形式: 词牌: 雨中花慢

翻译

云霞灿烂,雾雨朦胧,长堤上的柳树翠绿如茵。
请问西湖如何比拟,如同刚匀好的粉面。
都说这里红尘繁华,东华的风月都显得新鲜。
旧日游玩如梦,尘世情缘未断,每年春天重逢几次。
在蓬莱阁上,两位风流才子携手饮酒论诗。
最妙的是,四娘的桃李花开,近在东边邻居。
分别后,你我官职已高,胡须头发白了许多。
有人笑言,在醉意中写出的文字,还需红裙相伴。

注释

潋滟:形容水波荡漾,色彩鲜明。
空濛:形容雾气迷茫。
如茵:像草垫子一样,形容柳色浓密。
何似:像什么,用来比较。
软红香土:指繁华富庶之地。
东华:古代宫殿名,此处代指京城。
旧游:旧时的游玩经历。
使君:古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醉中文字:借酒后的创作。
红裙:女子的服饰,代指美女。

鉴赏

这首诗名为《雨中花慢》,创作于宋代,由诗人李石所撰。诗中的意境优美,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深情的怀旧之情。

"潋滟云霞,空濛雾雨,长堤柳色如茵。问西湖何似,粉面初匀。"

开篇就以一个朦胧的水乡景象吸引读者,云霞、雾雨交织,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湿润气氛,而那长堤边柳色的描写,更是传神入微,让人仿佛能嗅到春天里湿润大地所散发出的泥土芬芳。接着,诗人以一个柔和的问句,将这份美景与西湖相比,那“粉面初匀”四字,便如同一位美丽女子轻施脂粉,增添了几分温婉。

"尽道软红香土,东华风月俱新。旧游如梦,尘缘未断,几度逢春。"

这几句诗转而深入,“软红香土”让人联想到春天里花开的景象,而“东华风月俱新”则是对自然界更新换代之美的一种赞叹。接着,“旧游如梦”表达了诗人对于往昔游历的回忆,那些记忆就像梦境一样模糊而难以捉摸。而“尘缘未断,几度逢春”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不舍和对新春佳节的期待。

"蓬莱阁上,风流二老,相携把酒论文。"

这句诗跳出了现实环境,将读者带入了神话传说中的蓬莱阁,一个仙境般的地方,而“风流二老”则是对两位高士的赞美,他们在这个仙境中共饮美酒,讨论文艺,显得那么悠然自得。

"最好是、四娘桃李,约近东邻。别后使君须鬓,十分白了三分。"

这几句诗转向日常生活的温馨和亲切,“四娘桃李”可能指的是某种美好的邂逅或许是一种友情的象征,而“约近东邻”则让人想到了邻里间的情谊。而“别后使君须鬓,十分白了三分”则是对朋友离别时头发转白的一种感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友情的珍惜。

"是人笑道,醉中文字,更要红裙。"

末尾这几句诗,则显得轻松而愉悦,“是人笑道”可能是在描述某种场合下的欢乐气氛,而“醉中文字”则让人想到了酒桌上的畅饮与文学的交流。而最后的“更要红裙”,则给人以一种美好和期待的结尾,或许是在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穿上那代表喜悦与热烈的红裙,再次沉浸于欢乐之中。

收录诗词(518)

李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相关古诗词

临江仙(其三)

有宅一区家四壁,年年花柳深村。

父兄随处宴鸡豚。折腰归去,何苦傍侯门。

拟射九乌留白日,假饶立到黄昏。

卧龙老矣及三分。不如把手,堂上宴芳尊。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临江仙(其二)醉饮

八曲阑干垂手处,烛光花影疏疏。

一尊共饮记当初。彩毫浓点,双带要人书。

日暮不来朱户隔,碧云高挂蟾蜍。

琴心密约总成虚。醉中言语,醒后忆人无。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临江仙(其四)老母太恭人三月二十一日生,是日仍遇己卯本命,作千岁会祝寿,子孙三十八人

九九之年逢降庆,生年生日同时。

金花紫诰鬓银丝。乞身香火地,日戏老莱衣。

浑舍集成千岁会,子孙三世庭闱。

共将春酒祝金卮。蟠桃三月暮,莫怪看花迟。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临江仙(其一)佳人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倚栏闻唤小红声。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

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墙东畔小桥横。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

形式: 词牌: 临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