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其二)

石台竹径自天成,细草芳花随地生。

白发老人无是处,一枝枯竹伴经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自然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石台与竹径的和谐之美,以及周围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诗人沈辽以“石台竹径自天成,细草芳花随地生”开篇,巧妙地将石台与竹径置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仿佛它们本身就是天地间自然而然的产物,与周围的草木花卉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接着,“白发老人无是处,一枝枯竹伴经行”两句,诗人将视角转向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或许是在这竹林中漫步,或是静坐于竹下,与一枝枯竹为伴。这里的“无是处”并非指老人有什么过错或缺点,而是强调了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即使在年老体衰之时,也能找到心灵的寄托和自然的慰藉。枯竹在这里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陪衬,更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与老人的形象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的美好愿景。沈辽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平和。

收录诗词(420)

沈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江水二首(其一)

江水入溪来,无复故溪处。

山前浮大艑,前日行人路。

遥堤半灭木,茅舍驯鸥鹭。

始知南山远,欲往不易渡。

世事宁有定,吾生若朝露。

大海为陆陵,昔人非大悟。

形式: 古风

江水二首(其二)

江水何漫漫,青山眇无畔。

欲寻青溪源,鱼龙路已断。

今年刈麦早,无复为人患。

独怜行路子,束马高山半。

暑雨未当止,浮云漭不散。

行听瀑泉鸣,葛帽临幽涧。

形式: 古风

太古师弹琴示道辅

我卧南山正如梦,朝来欲过左史洞。

阳羡羽人惠相访,三尺焦桐行自从。

山上赤日烈如火,洞里石泉凝作冻。

挥手一奏离骚曲,促轸重作高山弄。

岩下隐隐白云生,松风泠泠幽鸟哢。

谁识襄阳魏夫子,缁衣远来自崤雍。

身出重围战不死,振翼江南若孤凤。

数日相从甘淡薄,不与人间同倥偬。

夫子能知琴中趣,不叱老夫无世用。

三人出洞日已斜,青山茫茫烟瞢瞢。

形式: 古风

寄题野翁无闷堂

馀不衣冠故吾里,上下三吴一溪水。

方山峨峨出清泚,野翁卜筑当山趾。

春气来自杨柳始,不待葩华著桃李。

莲生半卷未厌眼,已在红蕖明镜里。

秋风瑟瑟最先至,千里苍烟接山起。

车声马足不得到,无闷主人方隐几。

想见野翁形气古,少年词华奋瑰玮。

春秋八十尚不倦,一篇一咏无馀晷。

有材无用古所叹,知命不忧方可喜。

神完貌固得所养,从来轩冕如糠秕。

嗟余跋疐亦可鄙,老向江南治蓬藟。

隐身齐山绝人迹,独与白云同作止。

白云无心归故山,故山自与野翁闲。

聊上南冈一引领,落日已在桑榆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