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作于唐代,作者是伟大的诗人李白。这是一首豪放且充满了个人情感的长篇叙事诗,它通过对自己一系列遭遇的描绘和反思,展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个人的命运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
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
开篇两句,诗人以“黄口”、“白龙”隐喻自己被不公正的社会规则所困,“得罪”表明他因自己的行为或言论触犯了当权者,被视为有罪之身。下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悲愤,他并非怨恨天命,而是因为自己的愚钝而不自知地陷入了社会的网罗。
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
这一句中,“楚地”和“秦庭”都是古代的地名,诗人借此表达自己远离家乡、身处异地的凄凉与哀伤。这里的“囚”和“哭”,则显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不甘。
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
这句中,“遭逢二明主”可能指诗人曾经遇到过两个英明的君主,但这种际遇并没有给他的命运带来转机。相反,他依旧身处流徙之中,历经“前后两迁逐”的苦难。
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在这里,“去国”意味着离开自己的国家或家乡,“愁夜郎”则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下一句中的“投身”,则显示出他为了逃避现实世界的压迫,不得不选择隐逸山林,寻求心灵的自由。
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
这一部分描绘了诗人在流徙途中偶遇的一段宁静时光。雪地的寂静给他带来了短暂的解脱,就像一只鸟儿从笼中飞出一样,他也感受到了心灵的自由与飞扬。
遥欣剋复美,光武安可同。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遥欣”是远方的喜悦,“剋复美”则是希望能够重返或恢复过去的美好。下一句中的“光武”,可能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这里作为一个象征,表达了对英明君主的向往。
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
这一段落中,“天子”是对帝王的尊称,他在“巡剑阁”,体现了一种权力与威严。下一句中的“储皇”,可能指的是太子或储君,而“守扶风”则表达了对稳固国基的期望。
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
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种宏伟壮观的场景。通过“扬袂”,他展现了自己如同古代英雄般的气概,“正北辰”则象征着方向的确定与志向的坚定。下一句中的“开襟揽群雄”,则展示了一种广纳贤才、团结英雄的胸怀。
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
这一部分描绘了战争与动荡的场面。“胡兵”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出月窟”可能是指从边疆地区发起的进攻。下一句中的“雷破关之东”,则形容了一种突如其来的、强烈的军事行动。
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
这一段落中,诗人通过对战争动作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变迁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感受。上一句中的“左扫”、“右拂”,形象地展示了一种军事行动的迅速与果断;下一句中的“旋收洛阳宫”,则可能暗示着对某个政权或统治集团的终结。
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
诗人在这里继续描绘了一场宏大的历史变革。他通过“回舆”、“入咸京”的动作,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巨轮转动与个人命运重叠的感慨。下一句中的“席卷六合通”,则象征着一种全面的、无所不包的改变。
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
这一部分中,“叱咤”是古代帝王发号施令的声音,诗人通过这种声音来表达自己对于历史伟业的开创和对个人在其中所扮演角色的自豪。下一句中的“手成天地功”,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自豪,显示了一种超越常人的英雄气概。
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
这一段落描绘了帝王归来、政权稳固的场景。“大驾”指的是皇帝的车驾,“还长安”则表达了帝王回到都城的和平景象。下一句中的“两日忽再中”,可能暗示着对这种平静时光的珍惜与期待。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于权力更迭的超然态度。“一朝”意味着某个瞬间,“让宝位”则是指放弃帝王之位。下一句中的“剑玺”,可能象征着皇权的传承,而“传无穷”则表达了这种传承的永恒与无尽。
愧无秋豪力,谁念矍铄翁。
这一部分中,“愧无秋豪力”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没有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遗憾。下一句中的“谁念矍铄翁”,则表现了一种寻求知音与理解之人的孤独感受。
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
诗人在这里通过对远古英雄事迹的追忆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抱负。“弋者”可能指的是古代的英雄或射手,“何所慕”则是询问这些英雄事迹所处的时代与空间。下一句中的“高飞仰冥鸿”,则象征着对自由飞翔、超越世俗束缚的向往。
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
这一部分描绘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对于精神修养的渴望。“弃剑”意味着放下尘世之争,“学丹砂”则可能指的是道教的金丹术。下一句中的“临炉双玉童”,则象征了一种纯洁无瑕、返璞归真的精神状态。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于英雄事迹的怀念、对于权力更迭的超然态度,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