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沈辽所作,题为《愚溪》,描绘了愚溪的独特景象与历史沉淀。沈辽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愚溪水中的圆石、水边的竹树与山壁的雄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愚溪水中多圆石”,开篇即点明了愚溪的特点——水中有许多圆石,这些圆石在水中静静地躺着,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水边竹树山如壁”,接着描绘了愚溪周围的自然景观。水边生长着茂密的竹林和树木,山峦则如同巨大的墙壁一般耸立,形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这里的“如壁”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山势的峻峭与巍峨。
“夫子幽栖十二年”,转而提到一位“夫子”,即隐士,他在愚溪旁隐居了十二年之久。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感,也赋予了愚溪一种人文的色彩。隐士的长期居住,使得愚溪不仅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成为了一个承载着文化与情感的空间。
“至今使人长叹息”,最后,诗人感慨道,直到现在,人们仍对这位隐士的遭遇和愚溪的美景发出长长的叹息。这句话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自然与人类之间和谐共存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愚溪独特的自然美与人文底蕴,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对自然与历史产生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