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
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乾。
行李须相问,穷愁岂有宽。
君听鸿雁响,恐致稻粱难。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日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以及行李和穷愁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困难时期人们生活之艰辛的深刻体察。
“甲子西南异”,这里的“甲子”指的是干支纪年的一个组合,而“西南异”则可能暗示着某种不寻常的自然现象或是环境变化。这种开篇便设置了一个特别的情景,引起读者的好奇和关注。
“冬来只薄寒”,诗人通过对气候的描述,传达出一种意外之感,因为在人们期望中,冬天应当是寒冷的,而现实中的寒冷却并不如预期那般强烈。这种反差增添了一份淡淡的忧伤。
“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乾”连续两句都在询问自然界的情况,江上的云彩何时会散去?蜀地(即今四川一带)的雨水又要持续多久才会停止。这里的“江云”和“蜀雨”都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内心的不宁。
“行李须相问”,这一句转向了人事,行李可能指的是远行者携带的简单物品,或是流离失所者的家当。这里诗人提醒读者需要关注这些人的处境,他们或许正面临着生计和未来的不确定。
“穷愁岂有宽”,“穷愁”指的是贫困和忧虑,而“岂有宽”则是询问这种忧虑是否能够得到缓解。诗人通过这个问题,表达了对这些处境艰难之人的同情,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现实中的某种残酷。
最后两句,“君听鸿雁响,恐致稻粱难”,则是对统治者的一种提醒。鸿雁的叫声常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和远行者的思念,而“恐致稻粱难”则表达了如果不重视百姓的生活困境,可能会导致粮食短缺,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安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人事的描写,以及对统治者的一番劝诫,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涕泗不能收,哭君余白头。
儿童相识尽,宇宙此生浮。
江雨铭旌湿,湖风井径秋。
还瞻魏太子,宾客减应刘。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归朝不相见,蜀使忽传亡。
虚历金华省,何殊地下郎。
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
独步诗名在,秪令故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