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其三)韩公圭近有提举广东市舶之命,假道清江,执别年馀,忽尔相逢,喜甚,因赋是词云

我入三摩地,人疑小有天。君王送老白云边。

不用丹青图画、上凌烟。喜揽澄清辔,能同载酒船。

相逢忽谩别经年。好是两身强健、在尊前。

形式: 词牌: 南歌子

鉴赏

诗人通过“我入三摩地”一句,表达了自己进入一种超然物外的修炼状态,这里的“三摩地”源自佛教术语,指的是禅定中的忘我之境。接着,“人疑小有天”则是说别人对此难以理解,只能怀疑是否真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

在“君王送老白云边”这句中,诗人借用了古代帝王赐给功臣退隐山林的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脱离尘世、归隐自然的愿望。这里的“白云边”既是自然之美,也象征着超脱红尘后的自由自在。

“不用丹青图画、上凌烟”则透露出诗人对物质绘画艺术的超然态度,认为自己的心灵状态远超过任何世间绘画所能达到的高度。这里的“丹青”指的是传统绘画中的颜料,而“上凌烟”则形容心境之高远,不为尘俗所羁绊。

在“喜揽澄清辔,能同载酒船”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满足。这里的“揽”是指驾驭,“澄清辔”则象征着心灵的纯净和生活的自在。而“能同载酒船”则进一步强调了与友人的共鸣,共同享受人生。

接下来的“相逢忽谩别经年。好是两身强健、在尊前”几句,则是在表达诗人对偶然重逢旧友的喜悦,以及对于彼此都保持着良好的体魄和精神状态的庆幸。在这里,“尊前”指的是面对面的交谈,显示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氛围。

总体而言,这首词通过诗人对超脱尘世、归隐自然以及与知己相聚共饮的情景描绘,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178)

向子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 字:伯恭
  • 号:芗林居士
  • 籍贯:临江(今江西清江县)
  • 生卒年:yīn)(1085-1152

相关古诗词

点绛唇.重阳后数日,菊墩始有花。与诸友再.登,赋第四首(其十四)

莫问重阳,黄花满地须游宴。休论夷甸。

且作江山观。百岁光阴,屈指今过半。霜天晚。

眼昏花乱。不见书空雁。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其十二)

病卧秋风,懒寻杯酒追欢宴。梦游都甸。

不改当年观。故旧雕零,天下今无半。烟尘远。

泪珠零乱。怕问随阳雁。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再次王景源使君韵,赋第三首(其十七)

明月山头,古香吹堕青林底。世情无味。

伴我千岩里。诗老风流,也向花留意。歌新拟。

调高难比。半坐分君醉。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其二)代净众老

此夜中秋,不向光影门前过。披衣得坐。

无佛众生我。没鼓打皮,借问今几和。还知么。

就中两个。鼻孔谁穿破。

形式: 词牌: 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