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越王台

昔者虞翰林,盛制越台碑。

读碑多胜槩,登台但荒基。

王昔乘黄屋,自云帝蛮夷。

迷途殊早复,臣节终无亏。

陆贾信自贤,任嚣岂真痴。

台今废兴几,终古名不移。

海山万景赴,岂殊隆汉时。

乃知登览胜,曷以台观为。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陈谟所作的《吊越王台》,通过对比历史人物与现实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事兴衰的深刻感慨。

首句“昔者虞翰林,盛制越台碑”,开篇即点出越王台的历史背景,追溯到古代文人虞翰林精心制作的碑文,暗示了越王台作为历史遗迹的悠久历史。接着,“读碑多胜槩,登台但荒基”两句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强调了碑文记载的辉煌历史,另一方面则描绘了今日越王台仅存的荒凉景象,凸显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历史的沧桑巨变。

“王昔乘黄屋,自云帝蛮夷”描述了越王曾经的辉煌与自信,而“迷途殊早复,臣节终无亏”则揭示了越王最终的失败与坚守,展现了历史人物在权力与道德之间的抉择。通过“陆贾信自贤,任嚣岂真痴”两句,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忠诚与智慧的赞美,同时也对那些看似愚蠢实则深谋远虑的行为给予了理解。

“台今废兴几,终古名不移”将目光从个人转向历史,强调了越王台虽历经兴衰,但其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地位不变,象征着历史记忆的永恒。最后,“海山万景赴,岂殊隆汉时”以壮丽的自然景观比喻历史的广阔与深远,进一步强化了历史的宏大主题。而“乃知登览胜,曷以台观为”则以反问结束,表达了对历史价值的深刻思考,即登高望远固然令人振奋,但真正值得铭记的,是那些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历史见证。

综上所述,《吊越王台》不仅是一首对历史遗迹的哀悼之歌,更是对历史、人性以及时间流转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与对人生的洞察。

收录诗词(281)

陈谟(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穗石洞天即五仙观仙各持一谷傍各立一石则五羊也

吴晋纷纷日,荆交瀼瀼时。

五仙持五谷,为拯斯人饥。

滕脩加抚字,郭璞徙城池。

群生日以阜,两贤功同归。

五羊上天去,白石今累累。

至今稻梁丰,不数虾蟹微。

潟卤出牢盆,堆叠如山坻。

化为百万粮,充君节度资。

兵民两足食,市井相娱嬉。

怀哉五仙人,垂德无穷期。

形式: 古风

读五贤传偶成五首(其一)咏顾凯之

昔在山阴县,风流顾凯之。

茂林当户远,白日下帘迟。

兴寄丹青里,人怀岂弟思。

越山千仞碧,俯仰共心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读五贤传偶成五首(其二)咏孙兴公

枫柳虽合抱,何如斋中松。

纵无栋梁日,长会九天风。

正声若金石,掷地谐商宫。

寻我遂初赋,意在山水中。

宁知桓司马,复与此心同。

形式: 古风

读五贤传偶成五首(其三)咏陆机

辞吴还入洛,云汉昭文章。

玄圃积白玉,累累俱夜光。

长歌豪士赋,委质成都王。

列军朝歌城,震鼓数百里。

悲风天际来,牙旗遽披靡。

至今华亭鹤,闻者为流涕。

莼羹敌羊酪,黄耳为书邮。

顾荣既知己,士龙亦东头。

吴中佳山水,卒岁宜忘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