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韵赋石鼓送达兼善出守绍兴

石刻三代遗,独数岐阳蒐。

剥落卧榛菅,奇宝谁见收。

金源亦好事,驼载来蓟丘。

岂知桥门镇,天为兴邦留。

我老幸摩娑,考古思西周。

使君精篆法,声华振皇州。

足追史籀制,惜值车攻休。

騑騑五马来,东向会稽游。

会稽岂无碑,颂述徒誇浮。

愿言宣仁化,嗣续垂千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元代吴师道所作的《分韵赋石鼓送达兼善出守绍兴》诗,以石鼓作为切入点,展开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考。诗中首先描绘了石鼓的历史价值与遗世独立的景象,通过“石刻三代遗”、“独数岐阳蒐”等句,展现了石鼓作为古代文物的独特地位。接着,诗人感慨于这些珍贵文物在自然与时间面前的脆弱,以及它们被遗忘的命运,“剥落卧榛菅,奇宝谁见收”,表达了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切忧虑。

随后,诗人转而赞扬了金源的远见与慷慨,将石鼓从遥远之地运至蓟丘,使得这些宝物得以保存与流传。然而,诗人又感叹于这些宝物在特定历史时刻的缺失,即“岂知桥门镇,天为兴邦留”,似乎在暗示着某种命运或机遇的错失。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年老时对这些历史遗迹的亲近与探索,以及对西周文明的向往与思考。“我老幸摩挲,考古思西周”,流露出一种对古代文明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诗中还提到了使君(可能是指当时的官员)的书法造诣,以及其作品在京城的声名远播,这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赞美,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于艺术与文化的重视。

最后,诗人以“愿言宣仁化,嗣续垂千秋”结束,表达了希望借由传播仁德之化,使得文化与道德得以传承与发扬光大的美好愿望。整首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既有对过往的回顾与反思,也有对未来发展的期待与憧憬,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进步的热切期盼。

收录诗词(133)

吴师道(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 字:正传
  • 籍贯:婺州兰溪县城隆礼坊
  • 生卒年:1283—1344

相关古诗词

十台怀古(其一)姑苏台

百花洲上姑苏台,吴王宴时花正开。

半空画烛西子醉,三更铁甲东门来。

吴波渺渺吴山簇,不见娇嚬倚阑曲。

丹枫落月怨啼乌,碧草东风惊走鹿。

阖闾丘墓相连处,应恨夫差迷不悟。

断指千年血未乾,游魂夜哭台前路。

形式: 古风

十台怀古(其二)章华台

灵王倾国崇台宇,按剑章华睨中土。

弁裳伏地走诸侯,钟鼓凌空震三楚。

骋骄不畏伍子谋,落成乞与吴兵游。

孤舟竟走江上路,块土独枕山中愁。

十年伯气终萧索,回首华容归不得。

饥魂漂泊啼秋烟,细腰却舞新王前。

形式: 古风

十台怀古(其三)朝阳台

神娥缥缈高唐上,楚宫楼阁森相向。

丹枫苍桂涌孤阙,锦石清江簇连嶂。

行云漠漠飞雨寒,孤猿咽咽秋花间。

翠旂龙驾杳何处,断魂残梦愁空山。

微臣宋玉誇能赋,当日襄王岂真遇。

千古秋风恨未平,高泉飞落三巴怒。

形式: 古风

十台怀古(其四)黄金台

昭王锐志移青社,筑土悬金奉贤者。

四方剑佩集强燕,千里风尘驰骏马。

郭君自举先群豪,乐生独步超凡曹。

酬恩一雪伯国耻,建功并倚云天高。

君臣意气千年少,落日荒墟没秋草。

黄金买贵满长安,惆怅英雄布衣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