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宋玘六首(其三)

城中灯火照青春,远引吾方避纠纷。

游衍水边追野马,啸歌林下应山君。

愁寻径草无求仲,喜对檐花有广文。

邂逅一樽聊酩酊,声名身后岂须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城中的灯火照亮了青春年华,我选择远离纷争以求宁静。
在水边闲逛,追逐那自由奔腾的野马,林中呼啸歌唱,回应山间的呼唤。
忧虑找不到路径,却无意间发现青草,心中不再寻求仲尼的教诲,只因檐下的花朵让我想起广文先生。
偶然相遇,举杯畅饮,醉意中度过时光,名声于身后,又何须人知。

注释

城中:城市之中。
灯火:夜晚的照明。
照:照亮。
青春:年轻的岁月。
纠纷:争端或矛盾。
游衍:闲逛。
野马:比喻不受拘束的事物。
山君:山中的精灵或自然之神。
径草:小路上的草。
仲:指孔子。
广文:古代官职,这里可能象征知识或学问。
邂逅:偶然相遇。
一樽:一杯酒。
酩酊:大醉。
声名:名声。
身后:死后。
岂须:何必。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夜晚在城中寻求精神寄托和情感慰藉的作品。开篇“城中灯火照青春”,通过对城中灯火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年轻时光的珍视与眷恋,也映射出一种对现实生活温暖而又平凡的向往。接下来的“远引吾方避纠纷”则透露出诗人希望从喧嚣中抽离,寻找一片清静,以此来逃避世间的纷争和烦恼。

接着,“游衍水边追野马”,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追求,这里的“游”字显示出一种自在悠然的情怀,而“追野马”则是诗人心中自由不羁精神状态的写照。紧随其后的“啸歌林下应山君”,通过诗人与山间的对歌,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和高洁的情操。

在后半首,“愁寻径草无求仲”中的“愁寻”表明了诗人的内心还是有所牵挂,而“径草”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相比之下,“喜对檐花有广文”则展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心旷神怡,这里的“檐花”是春天到来的标志,而“广文”或许暗示着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

最后两句,“邂逅一樽聊酩酊,声名身后岂须闻”则表现了诗人的超脱态度和淡泊名利的心境。这里的“邂逅”意味着偶然之间的相遇,而“一樽”则指的是酒,通过饮酒来暂时忘却世俗的烦恼。“声名身后岂须闻”则更深一步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的声誉和名利不再追求,只愿意让其随风去。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城中灯火、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次韵酬宋玘六首(其二)

东风渺渺客天涯,病眼先春已见花。

远欲报君羞强聒,老知随俗厌雄誇。

穷通往事真如梦,得失秋毫岂更嗟。

邂逅故人唯有醉,醉中衣帻任攲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次韵酬宋玘六首(其一)

洗雨吹风一月春,山红漫漫绿纷纷。

褰裳远野谁从我,散策空陂忽见君。

青眼坐倾新岁酒,白头追诵少年文。

因嗟涉世终无补,久使高材雍上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次韵酬府推仲通学士雪中见寄

朝来看雪咏君诗,想见朱衣在赤墀。

为问火城将策试,何如云屋听窗知。

曲墙稍觉吹来密,穷巷终怜扫去迟。

欲访故人非兴尽,自缘无路得传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酬徐仲元

投老逍遥屺与堂,天刑真已脱桁杨。

缘源静翳无鱼淰,度谷深追有鸟颃。

每苦交游寻五柳,最嫌尸祝扰庚桑。

相看不厌唯夫子,风味真如顾建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