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悲哉行

孤儿去慈亲,远客丧主人。

莫吟苦辛曲,此曲谁忍闻。

可闻不可说,去去无期别。

行人念前程,不待参辰没。

朝亦常苦饥,暮亦常苦饥。

飘飘万馀里,贫贱多是非。

少年莫远游,远游多不归。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孤儿离别慈爱的父母,远行之人失去了依靠的主人。
不要再唱那辛酸的歌曲,这样的曲调又有谁能忍心倾听。
虽然能听见,却难以言说,离别没有定期,永别的悲伤无法言表。
行者心中挂念前方的路,不等到星辰隐没也不停歇。
早晨也常常忍受饥饿,傍晚也常常饱受饥饿。
飘泊在遥远的万里之外,贫穷卑微的生活充满了纷争和是非。
年轻人啊,切勿轻易远游,远行的人往往很难回归。

注释

孤儿:失去父母的孩子。
远客:远离家乡的人。
苦辛曲:表达艰辛生活的歌曲。
谁忍闻:无人能够承受的痛苦。
无期别:没有确定的离别日期。
参辰:星辰,代指时间。
贫贱多是非:贫穷卑微的生活充满矛盾和纷争。
少年莫远游:年轻人应避免远行。
多不归:很多人难以返回故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孤独与苦难的生活情境。"孤儿去慈亲,远客丧主人"两句表达了对亲人和故土的渴望,孤儿失去了慈爱的父母,远行的旅者失去了温暖的家园。这是一种深切的情感寄托,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家庭和稳定生活环境的向往。

"莫吟苦辛曲,此曲谁忍闻"则是诗人对这种悲惨命运的叹息,表明这样的经历太过痛苦,以至于不忍心去轻易提起或让他人听闻。这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怀,即便是在表达悲哀时,也要保持一定的艺术和人文关怀,不愿将痛苦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可闻不可说,去去无期别"则是对这种离别之痛无法言说的无奈,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渺茫。诗人通过这几句传达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离别和未知带来的深切哀伤。

接下来的"行人念前程,不待参辰没"反映出旅者对于未知前路的忧虑和急迫感,甚至不愿等到夜晚星辰出现便急于启程,这种急迫感背后是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

"朝亦常苦饥,暮亦常苦饥"则是一个不断重复的主题,即贫困与饥饿的日常。诗人通过这种简单而又强烈的重复,表达了底层人民生活中的艰辛和无奈。

"飘飘万馀里,贫贱多是非"进一步描绘了一种漂泊不定、身处远方却又备受欺凌的悲惨境遇。诗人将自己比作飘渺之物,流离失所,无依无靠,同时也指出了社会上的不公和偏见,对贫困者多有非难。

最后的"少年莫远游,远游多不归"则是一种告诫,也是对年轻人的一种警世。诗人通过自身的经历,提醒那些尚未经历风霜的青年不要轻易踏上远行,因为一旦远行,很可能难以再回到温暖的家园和熟悉的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与社会写照。它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悲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共同遭遇,是一曲充满了对人性温暖、对生活苦难深切理解的歌谣。

收录诗词(17)

孟云卿(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肃宗时为校书郎。存诗17首。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与杜甫友谊笃厚。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 字:升之
  • 籍贯:山东平昌(今山东商河西北)
  • 生卒年:725-781

相关古诗词

群物归大化,六龙颓西荒。

安知浮云外,日月不运行。

形式: 押[阳]韵

独游家园

可惜春时节,依前独自游。

无端两行泪,长只对花流。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尤]韵

维扬少年与孟氏赠荅诗

谁家少年儿,心中暗自欺。

不道终不可,可即恐郎知。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支]韵

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

往岁来求请,新年受法归。

众香随贝叶,一雨润禅衣。

素舸轻翻浪,征帆背落晖。

遥知到本国,相见道流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