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古咄唶歌》由清代诗人李锴所作,通过对比卖肉与卖浆两种职业在不同季节的辛劳,以及对生活不易的感慨,展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无奈。
首句“卖肉苦天热”,描绘了夏日炎炎,卖肉者在酷热中劳作的艰苦情景。接着,“卖浆苦天寒”则展示了冬日里卖浆人忍受严寒的辛酸。这两句以季节的变换,形象地表现了不同行业劳动者在极端天气下的劳苦。
“不值桑阴人,初不值一钱”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即使在树荫下避暑的行人,对于卖肉或卖浆的人来说,也似乎不值一提,凸显了底层劳动者的地位低下和生活困顿。
最后,“晨鸡倘夕鸣,明日充盘餐”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无奈。即使希望像晨鸡一样,能在夜晚鸣叫,以期改变现状,但现实却是明日的食物仍需依靠今日的劳作来获取。这句诗既蕴含着对未来的憧憬,又深刻反映了生活的艰难与不确定性。
整体而言,《古咄唶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和对命运的无奈感叹,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