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延之和予新凉五言末章有早归山林之句复和谢焉

投分讵云稀,会心谅亡几。

从君澹何奇,与我凛独至。

相逢情若忘,每别怀不已。

偶因新凉篇,令予懦全起。

藉草分涧芳,陟巘共石髓。

松阴俯逝波,不徐亦不駃。

平生还山约,终食能忘此。

可怜各异县,千里复三倍。

它日寄相思,百书那写意。

从今可相疏,却叹日为岁。

形式: 古风

翻译

得分岂非稀少,心灵契合恐怕不多。
跟随你平淡如水,对我而言却独特而深沉。
相遇时情感仿佛忘却,每次离别都满怀思念。
偶然因新秋之诗,使我内心振奋起来。
我们借草丛分赏涧边芬芳,登高共享石髓的清甜。
松荫下俯瞰流逝的波光,不急也不缓。
一生归隐之约,即使在山中也能忘记尘世。
可惜我们身处异地,相隔千里,更增三倍愁绪。
将来寄去相思之情,千言万语又怎能表达尽意。
从此只能疏远,感叹岁月匆匆。

注释

投分:得分。
讵:岂、难道。
会心:心灵契合。
谅:恐怕。
澹:平淡。
凛:独特而深沉。
新凉篇:新秋的诗篇。
懦:振奋。
藉草:借草丛。
巘:山峰。
松阴:松树下的阴影。
逝波:流逝的波光。
食能:即使在山中。
可怜:可惜。
异县:异地。
书:书信。
疏:疏远。
日为岁:感叹岁月匆匆。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名为《新凉五言末章》。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自然山林的向往之情。

“投分讵云稀,会心谅亡几。”开篇即描绘出一种淡远的意境,云淡风清,心灵相通却又有些许遗忘。这样的开头设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从君澹何奇,與我凛独至。”诗人与友人的情谊如同澹澹江水般深沉,而个人的孤独则如同寒风凛凛。

“相逢情若忘,每别怀不已。”每当相遇,情感仿佛被遗忘,但每一次的别离都让人难以释怀。这样的对比强调了诗人对友谊和自然的深切感情。

“偶因新凉篇,令予懦全起。”偶然因为新秋的景色,而引发了诗人的全部情感。

“藉草分涧芳,陟巘共石髓。”在这里,诗人通过对山间溪水、花香和岩石的描绘,表达了他与自然之间的融合与和谐。

“松阴俯逝波,不徐亦不駃。”这两句则是对山林中松树下投影与溪流之美的写照,表现出一种从容自在的情态。

“平生还山约,终食能忘此。”诗人一生中对于山林的承诺和向往,是终其一生也无法忘怀的。

“可怜各异县,千里复三倍。”这里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尽管相隔遥远,但心中的距离却更远。

“它日寄相思,百书那写意。”诗人想要通过书信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却发现语言不足以表达这份深情。

“从今可相疏,卻叹日為歲。”最后两句则是对未来与友人的相处机会的期待,同时也感慨于时光易逝,转眼间又是一年过去了。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际情谊的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从容,以及诗人对于山林生活的无限向往。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尤延之检正直庐窗前红木犀一小株盛开戏呈延之

水沈国里御风归,栗玉肌肤不肯肥。

元是金华学仙子,新将柿叶染秋衣。

不应装束追时好,无乃清癯悔昨非。

为妒尤郎得尤物,故将七字恼芳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无讼堂观檐间蛛丝

蜘蛛作网祇愁疏,密了还遭小雨馀。

漏却飞虫浑细事,无妨网得万真珠。

形式: 七言绝句

日出

散云作雾恰昏昏,收雾依前复作云。

一面红金大圆镜,尽销云雾照乾坤。

形式: 七言绝句

木犀初发

可笑诗人山泽臞,平生枯淡不敷腴。

已搜杞菊到诒厥,绝与木犀亲友于。

挼入杯中金粟走,满浇天上桂华孤。

醉眠绕枕两三朵,香冰肝脾酒更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