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永思堂》是明代诗人庄昶所作,通过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思考,表达了对深厚亲情的感慨以及对后世子孙的期望。
首联“半点元无分外干,百年聊与鬓毛残”,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生命的短暂,同时也暗示了亲情的无私与永恒。这里的“半点”和“分外干”强调了亲情的自然流露,不求回报;“百年”与“鬓毛残”则形象地展示了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颔联“民彝在我还谁泯,精卫何时到海乾”,运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民彝”出自《左传》,意指民众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还谁泯”表达了诗人对维护社会道德、传承家族荣誉的深切关注。第二个典故“精卫填海”源自《山海经》,象征着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个人责任与社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艰巨性。
颈联“罔极恩深天地在,人间此念古今难”,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将亲情的深厚比作“天地”,强调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并指出这种情感在人世间是难以言喻的,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体现了亲情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尾联“白头且与终身泪,大舜曾参后代看”,以个人的白发苍苍和泪水,象征着对家族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对后世子孙的期待。这里引用了大舜和曾参的故事,寓意着对美德传承的重视,希望子孙能够继承先辈的优良品质,继续发扬光大。
整体而言,《永思堂》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社会责任以及美德传承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