灉湖作

三湖返入两山间,畜作灉湖弯复弯。

暑雨奔流潭正满,微霜及潦水初还。

水还波卷溪潭涸,绿草芊芊岸崭岝。

适来飞棹共回旋,已复扬鞭恣行乐。

道旁耆老步跹跹,楚言兹事不知年。

试就湖边披草径,莫疑东海变桑田。

君讶今时尽陵陆,我看明岁更沦涟。

来今自昔无终始,人事回环常若是。

应思阙下声华日,谁谓江潭旅游子。

初贞正喜固当然,往蹇来誉宜可俟。

盈虚用舍轮舆旋,勿学灵均远问天。

形式: 古风

翻译

三湖归流于两山之间,形成灉湖弯曲又弯曲的形状。
夏日暴雨使潭水满溢,微寒的霜气带来初秋的雨水。
水位下降,波浪卷起,溪潭干涸,岸边绿草丛生,峭崖突兀。
刚才我们划船共游,旋即挥鞭纵情享乐。
路边的老人们轻盈地漫步,他们说着楚地方言,对这事已记不清年代。
试着拨开湖边的杂草小径,别怀疑这东海会变成桑田。
你惊讶于如今的陆地变化,我却预见明年这里将再次沉陷。
过去与未来没有终点,人事变迁总是循环往复。
应记得京城昔日的繁华,谁能料到如今我在江边游玩。
初次坚守正直本心当然值得欣喜,过去的困厄和未来的赞誉都值得期待。
盈满与亏损如同车轮旋转,不要效仿屈原去远方追问苍天。

注释

灉湖:古代湖泊名。
暑雨:夏季的暴雨。
潦水:秋天的积水。
溪潭涸:溪流干涸。
崭岝:形容岸边峭壁突兀。
飞棹:快速划船。
耆老:老年人。
楚言:楚地方言。
披草径:拨开杂草的小路。
陵陆:陆地隆起或下沉。
沦涟:形容水面波动。
阙下:皇宫附近,代指京城。
旅游子:出游的人。
贞正:坚贞正直。
蹇:困厄。
誉:声誉。
盈虚:盈满与亏损。
灵均:屈原的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回归自然、享受山水之美的意境。诗人通过对三湖之间山色和湖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与向往。"畜作灉湖弯复弯"一句中,“畜”字有畜聚之意,可能指的是水面上聚集的波纹,而“灉湖”则是具体的地名,这里通过对湖水曲折的描写,突出了湖光山色的美丽。

暑雨带来的潭水充盈,以及初秋微霜过后水势渐平,是诗人观察自然变化的细腻笔触。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季节更迭的生动画面,也增添了一种时间流转、生命循环的哲思。

"适来飞棹共回旋,已复扬鞭恣行乐"则透露出诗人对驾船游湖的喜悦与自在,这里的“飞棹”是划船的快意,“扬鞭”则是策马前行的豪迈,两者交织,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生活的追求。

接下来的"道旁耆老步跹跹,楚言兹事不知年"一句,通过对老人的描写,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不问世事的心境。这里的“耆老”指的是年迈的老人,“步跹跹”形象地表现了老人走路的姿态,而“楚言”则是古代楚国的语言,这里可能暗示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诗中后半段,"试就湖边披草径,莫疑东海变桑田。君讶今时尽陵陆,我看明岁更沦涟"则是诗人对于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这里“湖边披草径”是诗人亲近自然的行为,“东海变桑田”则是古代典故,指的是自然界和历史的巨大变化,而“今时尽陵陆,我看明岁更沦涟”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不可预测的态度。

"来今自昔无终始,人事回环常若是"一句,总结了整个诗篇对于时间和生命的观照。这里“来今自昔”指的是从古至今,“人事回环”则表达了一种宿命论,即一切皆有其循环,不断重复。

最后两句"应思阙下声华日,谁谓江潭旅游子。初贞正喜固当然,往蹇来誉宜可俟。盈虚用舍轮舆旋,勿学灵均远问天"则是诗人对于生命态度的总结和自我安慰。这里“应思阙下声华日”可能是在提醒自己珍惜光阴,“谁谓江潭旅游子”则是对那些游子离家的人的一种理解与同情。“初贞正喜固当然”等句,则表达了对于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面对世事变迁时保持平和的心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是一首充满生活智慧和自然美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18)

赵冬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金茎来白露,玉宇起清风。

形式: 押[东]韵

咏手二首(其一)

妆成皓腕洗凝脂,背接红巾掬水时。

薄雾袖中拈玉斝,斜阳屏上撚青丝。

唤人急拍临前槛,摘杏高揎近曲池。

好是琵琶弦畔见,细圆无节玉参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咏手二首(其二)

撚玉搓琼软复圆,绿窗谁见上琴弦。

慢笼彩笔闲书字,斜指瑶阶笑打钱。

炉面试香添麝炷,舌头轻点贴金钿。

象床珍簟宫棋处,拈定文楸占角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题妓莱儿壁

鱼钥兽环斜掩门,萋萋芳草忆王孙。

醉凭青琐窥韩寿,闲掷金梭恼谢鲲。

不夜珠光连玉匣,辟寒钗影落瑶尊。

欲知肠断相思处,役尽江淹别后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