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夔君任题予诗卷和韵

晚岁相因依,恩缘岂微细。

诗卷隔岁看,殷勤续题字。

顽石阅颓波,昨味了不异。

悠悠防日损,汲汲恐失志。

绸缪五交外,僮仆见真意。

作欢未渠央,已复感离思。

跬步争滑坡,遑暇顾违世。

琐琐恩怨空,心光炯初地。

东坡别季常,贻诗寓微诣。

各期检缺失,黾勉别后事。

端有真不灭,文字特馀寄。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陈曾寿所作,名为《伯夔君任题予诗卷和韵》。诗中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伯夔君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

诗的开篇“晚岁相因依,恩缘岂微细”,描绘了两位老友在晚年相互依靠的情景,强调了他们之间深厚的缘分并非小事。接着,“诗卷隔岁看,殷勤续题字”表明了诗人对旧诗卷的珍视,每年都会仔细阅读,并在上面添上新的题字,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持续热情。

“顽石阅颓波,昨味了不异”运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时光的流逝,即使岁月变迁,但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并未改变。“悠悠防日损,汲汲恐失志”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警觉,担心自己会因忙碌而忘记初心。

“绸缪五交外,僮仆见真意”说明了诗人与伯夔君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表面的应酬,而是深入心灵的交流,连仆人都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真诚情感。“作欢未渠央,已复感离思”表达了相聚时的欢乐,但转眼间又因离别而生出思念之情。

“跬步争滑坡,遑暇顾违世”形象地描绘了两人在追求诗歌道路上的艰难与执着,即使面临困难也不愿放弃。“琐琐恩怨空,心光炯初地”则表明了诗人认为在真正的友谊和追求中,琐碎的恩怨并不重要,内心的光芒才是永恒的。

最后,“东坡别季常,贻诗寓微诣”引用苏轼与好友季常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友情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各期检缺失,黾勉别后事”表达了诗人与伯夔君各自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反思和努力,弥补过去的不足,继续前进。“端有真不灭,文字特馀寄”则以坚定的信念收尾,坚信真挚的情感和文字的力量是永恒的,即使在分别之后,这些作品仍能寄托彼此的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情地展现了诗人与伯夔君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共同追求和坚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

收录诗词(1192)

陈曾寿(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 字:仁先
  • 号:耐寂
  • 籍贯: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
  • 生卒年:1878~1949

相关古诗词

散原先生游陶然亭遇某某拈韵作诗余病未往强属予作

城南朝士千觞地,四十年来自可惊。

聊尔閒踪成故实,黯然影事隔平生。

荒丘客去苔綦合,老屋僧残夕照明。

我亦逡巡馀梦到,强随题句若为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留别蛰云

一雁惊寒塞雪深,临歧难住且沉吟。

古罍无己曾何济,高世元宾不可寻。

瘦菊支秋香黯黯,苦茶浇夜味沉沉。

名山绝业千秋定,只是难酬惘惘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苕雪于内苑见菊花感旧有诗予亦继作

投老边庭犯雪沙,眼明上苑挹霜华。

谁教翠幕围疏艳,长误红灯影坠霞。

秋色重看真梦里,冷怀何处不天涯。

自怜萧索今如许,无复心情到菊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梦与娟净居士同移居于西山之麓精舍幽深红叶满阶下醒记以诗并邀娟净同作(其一)

修到西山共一龛,阶前红叶醉霜酣。

投边垂老心枯绝,那得高人落木庵。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