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仲庶出守潭州

吴公治河南,名出汉廷右。

高才有公孙,相望千岁后。

平明省门开,吏接堂上肘。

指撝谈笑间,静若在林薮。

连墙画山水,隐几诗千首。

浩然江湖思,果得东南守。

传鼓上清湘,旌旗蔽牛斗。

方今河南治,复在荆人口。

自古楚有材,酃渌多美酒。

不知樽前客,更得贾生否。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翻译

吴公治理河南,名声超越汉朝群臣。
他的才智如同公孙弘,千年以来无人能及。
清晨皇宫大门开启,官员们拥挤在厅堂两侧。
吴公谈笑间指点江山,静谧如隐居山林。
墙壁上绘满山水画卷,他诗作无数藏于几案。
他的壮志豪情,果然得到东南之地的重任。
他的事迹传遍湘江之上,旗帜繁多如星斗相接。
如今河南再受贤治,又出自荆楚之地的人才。
自古以来,楚地不乏人才,酃渌美酒更是闻名。
但愿今日宴席上的客人,能有如贾谊般的人物再现。

注释

治:治理。
汉廷:汉朝朝廷。
平明:清晨。
省门:皇宫大门。
肘:形容人多拥挤。
指撝:指点江山。
林薮:深林或隐居之处。
连墙:满墙。
酃渌:古代楚地的美酒。
贾生:贾谊,汉代著名文学家。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名为《送吴仲庶出守潭州》。王安石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朋友吴仲庶即将赴任潭州的祝福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以及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

开篇“吴公治河南,名出汉廷右”两句,表明吴仲庶在治理河南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才华和声望已经传遍朝廷。接下来的“高才有公孙,相望千岁后”则是对吴仲庶的才能予以高度评价,并预祝他能像古代的公孙龙眼一样,被后人所仰望。

中间部分“平明省门开,吏接堂上肘。指撝谈笑间,静若在林薮”描绘了吴仲庶处理政务时的从容不迫和高效能力,似乎他即将到达的潭州治理也将是一片繁荣。

“连墙画山水,隐几诗千首。浩然江湖思,果得东南守”则显示出诗人对吴仲庶文采横溢、才华横生的赞美,同时透露出自己对于友人能够担任东南重镇的职务而感到欣慰。

结尾部分“传鼓上清湘,旌旗蔽牛斗。方今河南治,复在荆人口”表达了对吴仲庶前赴潭州和即将再次治理河南省的期望与祝福。而最后两句“自古楚有材,酃渌多美酒。不知樽前客,更得贾生否”则是诗人在询问是否还有像历史上那些才子佳人一样的人物出现在他们这代人中,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能否再现美好景象的怀疑和期待。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送吴显道五首(其五)

百年多病独登台,知有归日眉放开。

功名富贵何足道,且赋渊明归去来。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送吴显道五首(其四)

忽忆旧乡头已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临江把臂难再得,江水江花岂终极。

形式: 古风

送吴显道五首(其三)

临川楼上柅园中,罗帏绣幕围香风。

觥船一棹百分空,看朱成碧颜始红。

杏花杨柳年年好,南去北来人自老。

旧事无人可共论,惟君与我同怀抱。

形式: 古风

送吴显道五首(其二)

滕王高阁临江渚,东边日出西边雨。

十五年前此会同,天际张帷列樽俎。

公今此去何时归,我今停杯一问之。

春风两岸水杨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偶向东湖更向东,杏花两株能白红。

落拓旧游应记得,插花走马月明中。

荏苒荏苒瞻西海,明年花开复谁在。

杏花杨柳年年好,南去北来人自老。

少壮几时奈老何,与君把箸击盘歌。

歌罢仰天叹,六龙忽蹉跎。

眼中了了见乡国,自是不归归便得。

欲往城南望城北,此心炯炯君应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