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十二首(其八)

稻熟苦淫雨,九月尽十月。

已刈及未刈,半芽半漂没。

饥饱系民命,此变岂可忽。

云师如葛伯,仇饷佚天罚。

死木生菌蕈,化萤草未歇。

恒燠缪为恩,乖气一何悖。

何如时寒风,霜晴大明揭。

田父得舂枕,一饭肉白骨。

形式: 古风 押[月]韵

翻译

稻谷成熟怕连绵雨,九月结束十月来。
收割一半未收割,稻穗半熟半淹没。
饥饱关联百姓命,这样的变化怎能忽视。
乌云之师如葛伯,因贪粮而受天罚。
枯木生出菌菇,萤火虫在草丛未停歇。
常热错当恩惠,违背自然多么悖谬。
哪比得上适时寒风,霜后晴空万物鲜明。
农夫得以安心舂米,一顿饭饱暖如白骨重生。

注释

稻熟:稻谷成熟。
淫雨:过多的雨水。
已刈:已经收割。
未刈:尚未收割。
饥饱:饥饿与饱足。
系:关联。
云师:比喻乌云。
葛伯:古代贪婪的君主。
佚:失去。
天罚:上天的惩罚。
死木:枯木。
菌蕈:蘑菇。
恒燠:持续炎热。
乖气:悖逆的气候。
时寒风:适时的寒风。
霜晴:霜后放晴。
舂枕:舂米。
白骨:形容极度饥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霜,给农作物带来了严重的损害。诗人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和民众的苦难。

"稻熟苦淫雨,九月尽十月" 二句表明秋收之际突然降临的连绵细雨,对已经成熟的稻谷造成了损害。接下来的 "已刈及未刈,半芽半漂没" 描述了农作物有的已经被收割,有的还没有,而这场灾害使得一部分作物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诗人接着指出 "饥饱系民命,此变岂可忽",强调了粮食问题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生存危机。"云师如葛伯,仇饷佚天罚" 可能是在比喻官府对于这场灾害的无作为,或是指责他们不作为。

"死木生菌蕈,化萤草未歇"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在灾难后的一种荒凉景象。最后 "恒燠缪为恩,乖气一何悖" 可能是在表达对于天气异常和社会不公的愤慨。

整首诗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腻描写和对自然灾害后果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以及对于社会问题的批判态度。

收录诗词(2864)

方回(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字:万里
  • 号:虚谷
  •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 生卒年:1227—1307

相关古诗词

杂兴十二首(其七)

兹辰何太喜,久雨见红日。

当其阴晦时,日未尝不出。

有物苦障之,云雾暗如漆。

谗夫蔽天明,忽去巷伯嫉。

泥污后土乾,归路赁驴匹。

山中可酿酒,自舂元亮秫。

预量小儿孙,时索梨与栗。

茅檐得霜晴,炙背阅书帙。

形式: 古风 押[质]韵

杂兴十二首(其六)

七十合致仕,已閒十六年。

不谓得此寿,念之岂非天。

固穷甘蔬饭,窒欲省药钱。

脱遇人负我,微愠遄释然。

岂无不朽句,作诗垂万篇。

人品虽中中,此心无愧焉。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杂兴十二首(其五)

古人谨庙萃,后世重墓藏。

埋骨冀裕后,其术传青囊。

富贵出葬穴,此说何渺茫。

含襚富珠玉,所见尤不长。

自从开辟来,天地几战场。

祸乱遭发掘,不免帝与王。

甚者有逆孙,暴其先世丧。

何由系彼颈,巨刃挥天扬。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杂兴十二首(其四)

风高紫兰摧,雪近黄菊槁。

物理有代谢,焉得长美好。

古圣毓庶物,必欲使寿老。

不幸凶短折,岂若保终考。

庄生强齐物,妄谓彭聃夭。

龟鹤动千龄,难与蜉蝣道。

什袭夜光璧,谁忍碎兹宝。

我评菊与兰,终胜百凡草。

形式: 古风 押[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