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歌》是明代僧人释宗泐所作,通过对丧葬场景的描绘,以及对逝者生前与死后境遇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开篇“阴风起枯杨,寒日照衰草”,以凄凉的自然景象象征逝者的离世,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接着,“丹旐辞中堂,輀车即周道”,描述了丧礼的庄重与肃穆,丹旐(丧旗)告别厅堂,灵柩沿官道前行,这一幕幕场景充满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亲戚及邻里,送者皆素缟”则展现了亲友邻里共同参与丧礼的场景,素缟(白色丧服)代表着哀悼的心情,体现了社会对于逝者的尊重与怀念。然而,“一归长夜台,万古不得晓”一句,却将人们的哀思引向了无尽的悲痛之中,暗示了死亡的不可逆转和生命的短暂。
接下来,“忆昔盛容仪,被服怀美佼”通过回忆逝者生前的风采,表达了对逝者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衬出死亡的残酷。而“今采朽腐馀,复为蝼蚁扰”则将逝者最终化为尘土,成为蝼蚁的食物,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终结,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最后,“富贵与荣华,灭迹空中鸟”指出无论生前拥有多少财富与荣耀,在死亡面前都化为乌有,如同空中的飞鸟,无法留下痕迹。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彭殇久已沦,不知谁寿夭”则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提出长寿与短命在时间的长河中并无区别,都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邃思考。
整首《挽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理,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