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沩山不是牛,一身两号实难酬。

离却两头应须道,如何道德出常流。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禅宗高僧灵佑所作的“偈”,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哲理见长。诗中运用了双关语和反问的手法,旨在探讨“道德”与“常流”之间的关系。

“不是沩山不是牛”,开篇即以“沩山”和“牛”为喻,暗示道德与日常生活的关联,但又不直接点明,留下思考的空间。“沩山”可能象征着佛教中的修行之地或精神高地,“牛”则可能是世俗生活或日常行为的代表。通过“不是”二字,诗人强调了道德并非简单地存在于这些表象之中,而是更深层次的存在。

“一身两号实难酬”,进一步阐述了道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个人的身份或角色可能同时拥有两个不同的名称或称号,这使得对其道德评价变得困难。这里“两号”可以理解为道德标准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以及个体在面对多重身份时如何保持一致性的挑战。

“离却两头应须道,如何道德出常流。”最后两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脱离了道德与日常生活的两端,即脱离了道德的抽象概念和具体的日常生活实践,那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并体现道德的本质?这里的“常流”可能指的是日常生活的常态,而“如何道德出常流”则是在探讨如何将道德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使之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准则。

整体而言,这首“偈”通过巧妙的语言构造,引导读者深入思考道德的本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体现了禅宗思想中对“悟”的追求和对“无我”境界的向往。

收录诗词(1)

灵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六言玉台体(其一)

梁间旧燕新归,塞外行人信稀。

高树繁花漠漠,青楼细雨霏霏。

妾伴待劝寒食,邻姑竞捣春衣。

唯有妾颜憔悴,良时独怨芳菲。

形式: 六言诗 押[微]韵

六言玉台体(其二)

未嫁谓如弄玉,嫁了却似淡容。

小姑眠后餐饭,鸦舅鸣时起舂。

对镜休梳堕马,照井暂掠盘龙。

那似在家无事,浓妆閒趁游蜂。

形式: 六言诗 押[冬]韵

六言玉台体(其三)

少妇未离本家,新夫已行辽水。

闺中梦觉一身,枕上泪流双耳。

岁岁长羡鸳鸯,日日虚怜蟢子。

有女莫嫁将军,可惜蛾眉愁死。

形式: 六言诗 押[纸]韵

入云门五云溪上作

舟泊有时垂钓,舟行不废閒吟。

沿山寺寺花树,枕水家家竹林。

鸳鸯昼飞溪静,鸲鹆夜转村深。

忽闻风动莲叶,起见波间月沉。

形式: 六言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