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瞻学士初通判杭州过秀州遇乡僧本觉庵文长老赋一诗留赠其后以学士再莅杭过之则文已退院三过之圆寂矣皆有诗志其感慨后四百年太守龚君勉于庵内别构丙舍祀苏公颜之曰三过而悉步其韵一时诸贤和之不佞继焉(其二)

树杪招提郭外村,端明遗偈镇山门。

高僧夏腊何烦计,前辈风流可重论。

谒罢只知词客贵,觉来真让法王尊。

尚疑此话多人我,何似翛然两不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三过而悉步其韵》,是为纪念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与秀州僧人本觉庵文长老的交往而创作。诗中充满了对苏轼人格魅力的赞美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首联“树杪招提郭外村,端明遗偈镇山门”描绘了苏轼在杭州任职时的场景,通过“招提”(寺庙)和“端明遗偈”(苏轼留下的诗句)的描写,展现了苏轼与佛教文化的深厚联系,以及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颔联“高僧夏腊何烦计,前辈风流可重论”表达了对苏轼与高僧交往的敬仰之情。这里的“夏腊”指的是僧侣修行的时间,暗示苏轼与高僧之间的深厚友谊超越了世俗的计较,他们的风流才情值得后人反复讨论。

颈联“谒罢只知词客贵,觉来真让法王尊”进一步强调了苏轼作为文人的地位,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法的尊敬。这句诗说明了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他的道德修养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甚至超越了法王。

尾联“尚疑此话多人我,何似翛然两不言”则是对苏轼与僧人之间交流的深刻反思。这句话表达了对苏轼与僧人之间对话的怀念,同时也体现了对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苏轼与僧人交往的回忆,展现了苏轼的人格魅力、文学成就以及他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7088)

王世贞(明)

成就

作品:《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

经历

明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为“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

  • 称谓:又号弇州山人
  • 字:元美
  • 号:凤洲
  • 籍贯:太仓(今江苏太仓)
  • 生卒年:1526年-1590年

相关古诗词

苏子瞻学士初通判杭州过秀州遇乡僧本觉庵文长老赋一诗留赠其后以学士再莅杭过之则文已退院三过之圆寂矣皆有诗志其感慨后四百年太守龚君勉于庵内别构丙舍祀苏公颜之曰三过而悉步其韵一时诸贤和之不佞继焉(其三)

莲社老僧随幻去,蓉城学士也难寻。

三毗尼地无生死,一刹那间有古今。

不向空王抛世法,却从初地寄乡心。

法堂总自巍峨在,还有茱萸探浅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再赠金山上人

鳌山今日道初成,尤乞凡夫为证明。

信我浮杯无剩语,耐他弥勒有求名。

新书任作璚云色,绮语如过黄鸟声。

举付丹霞烧像火,翛然一钵信心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渔阳蹇中丞走使惠饷谢之

春深一叟倦婆娑,忽有材官鼓箧过。

始信郑公移镇后,依然陶令酒钱多。

人从北斗占干莫,天与南薰施薜萝。

贫病愧无琼玖报,自呼如意按燕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徐茂吴司理解事之后三辱过存投赠新诗迥绝辈流泛澜众体逾自斐然庶几不孤黄梅授衣之托矣聊报四章以志区区(其一)

才脱青衫便自由,五湖烟雨足渔舟。

居然只字归风雅,别与微权傲胜流。

有酒可无桃叶妓,移家须傍藕花洲。

长安达者应何限,不为悲吟也白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