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生挽卷

生死若昼夜,始终理之常。

知者付自然,昧者徒悲伤。

观兹缀语言,预计身后藏。

要令执绋人,相挽歌其章。

自非旷达士,孰不讳死丧。

死丧何足云,逝波日茫茫。

四运迭相代,腊谢适春芳。

载歌生挽诗,忧乐两俱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王行的《题生挽卷》以深邃的哲思和对生死的独到见解,展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诗中开篇即以“生死若昼夜”起笔,将生死比作昼夜更替,形象地表达了生命的循环与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接着,“始终理之常”进一步强调了生死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是生命旅程的必然阶段。

“知者付自然,昧者徒悲伤”,诗人在此对比了明智与愚昧之人面对生死的态度,前者能够坦然接受自然规律,后者则因无知而徒增悲伤。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智慧与情感的不同表现,也暗含了对人生智慧的追求。

“观兹缀语言,预计身后藏”,诗人通过书写挽诗,预想自己身后之事,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熟虑。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反思,也是对后世记忆的寄托,希望自己的精神能长久流传。

“要令执绋人,相挽歌其章”,诗人设想在自己去世时,亲友会为他哀悼,吟唱挽诗,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敬意。这一细节描绘了传统丧葬礼仪中的哀悼场景,同时也体现了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自非旷达士,孰不讳死丧”,诗人指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旷达之人一样坦然面对死亡,大多数人对于死亡都抱有恐惧或避讳的心态。这一句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引出了对生死哲学的深入探讨。

“死丧何足云,逝波日茫茫”,诗人认为死亡虽令人哀伤,但终归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不必过分忧虑。这句话体现了对生死的超脱态度,暗示了对生命有限性的接纳。

“四运迭相代,腊谢适春芳”,四季更迭,万物生长与凋零,生命如同自然界的循环,有始有终。这里以自然界的变化比喻生命的轮回,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载歌生挽诗,忧乐两俱忘”,诗人希望在生前创作的挽诗中,无论是生前的忧愁还是快乐都能被遗忘,留下的是对生命真谛的深刻感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体验的超越,以及对死后世界的一种期待或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它不仅是一首哀悼之诗,更是一首对生命意义的哲学反思之作,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收录诗词(118)

王行(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半轩,亦号楮园。淹贯经史百家,议论踔厉。元末授徒齐门,与高启、徐贲、张羽等号为十友,又称十才子。富人沈万三延为家塾师。明洪武初,有司延为学官。旋谢去,隐于石湖。赴京探二子,凉国公蓝玉聘于家馆。蓝玉党案发,行父子坐死。能书画,善泼墨山水,有《二王法书辨》,另有《楮园集》、《半轩集》等

  • 字:止仲
  • 号:淡如居士
  • 籍贯:元明间苏州府吴县
  • 生卒年:1331—1395

相关古诗词

题画八首(其一)

浓翠幕晴岚,春山古寺间。

鸟啼花落处,曾共扣禅关。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删]韵

题画八首(其二)

群嶂绕溪青,晴来马足轻。

不辞山路远,随处听啼莺。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庚]韵

题画八首(其三)

江槛俯清浔,高秋水气深。

楸枰互相对,机事亦何心。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侵]韵

题画八首(其四)

春水远浮天,悠悠一钓船。

樵青且沽酒,丝上鲤鱼鲜。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