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一)己未中秋无月

今岁月和桂,不肯作中秋。

一年惟此佳节,底事白教休。

我已侵寻七秩,况复轮囷万感,合恨更分愁。

先自无聊赖,雨意得能稠。天柱峰,知何处,老难游。

痴云如妒,不知弦管可吹不。

安得风姨扫荡,推出团圆月姊,便遣桂香浮。

世事十常九,不使展眉头。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吴潜的《水调歌头·其一·己未中秋无月》,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中秋佳节的无限留恋和深切感慨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诗人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中的“今岁月和桂,不肯作中秋”表明了诗人对于这特殊的中秋节日有着特别的期待和情感。这种期待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完美呈现,更融入了个人对生活、时间流逝的深层次感受。

“一年惟此佳节,底事白教休”则更加突显出中秋对于诗人来说,是一年之中的一个难得且特别的时刻。它不仅是赏月观桂的好时光,更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寄托和对生活的深思。

“我已侵寻七秩,况复轮囷万感,合恨更分愁”显示了诗人对于年华易逝、时光荏苒的无奈与哀伤。个人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次中秋,都让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而又沉重。

“先自无聊赖,雨意得能稠”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孤独和寂寞,即便是在这美丽的节日里,也难以摆脱生活的空虚与无聊。这种感觉在细雨绵绵的氛围中变得更加浓郁。

“天柱峰,知何处,老难游”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向往和对个人力量有限的无奈。在岁月的流转中,即便是美丽的风光,也渐渐变得难以亲近,这种感觉更增添了一份哀愁。

“痴云如妒,不知弦管可吹不”则是在描绘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迷离与困惑。就像那不知所终的云彩一样,诗人的情感也变得难以捉摸,而那久远的乐声,也许已经无法再次响起。

“安得风姨扫荡,推出团圆月姊,便遣桂香浮”则是在幻想着一种理想中的美好场景。在这样的愿望中,诗人希望有一种力量能够清扫一切尘埃,让那圆满的月亮和桂花的芬芳一起浮现。

最后,“世事十常九,不使展眉头”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活的态度。尽管世间的事情往往令人忧愁,但诗人选择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去面对,保持一份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这首《水调歌头》通过诗人的情感流露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深刻而又丰富的情感世界。它不仅是对中秋节日美好场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时光与情感的一次深度探索。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其五)江淮一览

勋业竟何许,日日倚危楼。

天风吹动襟袖,身世一轻鸥。

山际云收云合,沙际舟来舟去,野意已先秋。

很石痴顽甚,不省古今愁。郗兵强,韩舰整,说徐州。

但怜吾衰久矣,此事恐悠悠。

欲破诸公磊块,且倩一杯浇酹,休要问更筹。

星斗阑干角,手摘莫惊不。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水调歌头(其二)和梅翁韵预赋山中乐,己未中秋中浣书于老香堂

已是三堪乐,更是百无忧。

山朋溪友呼酒,互劝复争酬。

钓水肥鲜鳊鳜,采树甘鲜梨栗,䆉稏一齐收。

树底飞轻盖,溪上放轻舟。笑鸱夷,名已谢,利还谋。

蜗蝇些小头角,何事被渠钩。

春际鹭翻蝶舞,秋际猿啼鹤唳,物我共悠悠。

倚棹明当发,归梦落三洲。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水调歌头(其一)闻子规

榆塞脱忧责,兰径遂游嬉。

吾年逾六望七,休退已称迟。

日日登山临水,夜夜早眠晏起,岂得不便宜。

有酒数杯酒,无事一枰棋。休更□,世途恶,宦久羁。

□深林密,去路人物两忘机。

昨日既盟鸥鹭,今日又盟猿鹤,终久以为期。

蜀魄不知我,犹道不如归。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六)

处处羊肠路,归路是安便。

从头点检身世,今日岂非天。

未论分封邦国,未论分符乡国,晚节且圆全。

但觉君恩重,老泪忽潸然。谢东山,裴绿野,李平泉。

从今许我,攀附诸老与齐肩。

更得十年安乐,便了百年光景,不是谩归田。

谨勿伤离别,聊共醉觥船。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