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七香宝驾灵谁乞,双眼金针俗不存。

世态如今机巧遍,堪将馀技献天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鉴赏

这首宋朝林希逸所作的《七夕》诗,以七夕这一传统节日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七香宝驾灵谁乞”,开篇即以“七香宝驾”象征七夕节的神圣与美好,却提出疑问:“灵谁乞”,即是谁在乞求这份灵性与美好?这里暗含了对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精神追求的缺失的反思。

“双眼金针俗不存”,“双眼金针”比喻洞察世事的眼睛和智慧,此处表达的是在世俗的洪流中,这种洞察力和智慧已经稀缺,人们往往被物质和表面的繁华所迷惑,忽视了内心的真实需求和精神的追求。

“世态如今机巧遍”,进一步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特征——机巧遍地,人们追求效率与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情感与意义。这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也是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一种批判。

“堪将馀技献天孙”,“天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织女,这里借指天上的仙女或理想中的完美境界。诗人提出,人们可以将剩余的技艺、智慧和对美好的追求,献给天孙,即向更高的精神境界致敬,寻求心灵的慰藉和提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七夕这一特定节日,反映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呼唤。它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抒情之作,引导读者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收录诗词(809)

林希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千载

千载祇如此,回头迹便陈。

嘘天遗故我,问月叹今人。

客授长生诀,僧谈不坏身。

未应痴准拟,且乐醉乡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悼四先生

真洪蒋魏继沦终,天肯忧人国欲空。

众口生憎来论学,诸贤死不解和戎。

良图已付悲歌外,旧恨祇留奏稿中。

拟续八哀才思短,剩将双泪洒松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读黄诗

我生所敬涪江翁,知翁不独哦诗工。

逍遥颇学漆园吏,下笔纵横法略同。

自言锦机织锦手,兴寄每有离骚风。

内篇外篇手分别,冥搜所到真奇绝。

颉颃韩柳追庄骚,笔意尤工是晚节。

两苏而下秦晁张,闭门觅句陈履常。

当时姓名比明月,文莫如苏诗则黄。

黔南日月老宾送,白头去作宜州梦。

官楼家乘谁得之,那知珠玉无散遗。

生前忍苦琢诗句,飘泊不忧无死处。

今人更病语太奇,哀公不遇今犹故。

形式: 古风

打马

九折羊肠片纸间,机心觌面险于山。

是非喻马一儒墨,得失争蜗两触蛮。

危似楚兵临汉堑,急如齐客度秦关。

良图邂逅何分别,莫诧争雄衣锦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