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公约神道碑附诗

吴山苍苍,吴水泱泱。降生英灵,为公为王。

以严师旅,以奠封疆。派有别者,我亦鹰扬。

取直之功,捍巢之绩。虽从本军,实展良画。

践历禁旅,光扬事迹。乃自西佳,迁于硖石。

上君东代,诸将西征。贾其馀勇,资其锐兵。

稽山雾廓,京口波清。再从貂冕,始拜冬卿。

吴会纷纭,淮右奔竞。驱其涷馁,犯我疆境。

躬励精卒,恭承上命。雪霁松贞,风中草劲。

元戎承制,圣主酬劳。大起名重,司元望高。

优游渥泽,出入官曹。所谓鸡省,全资豹韬。

恭仰府城,载崇吾圉。惟力是助,厥功以举。

云矗千堵,土攒万杵。率以资产,役以军旅。

乃颁异宠,乃正华资。大国纲纪,雄藩羽仪。

床间牛刽,杯里蛇疑。天胡可测,神亦难知。

有仁于时,有功于物。一代殊勋,二品清秩。

不谓不达,何获何失。瑞马神羊,金箱玉室。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此诗由唐代诗人罗隐所作,名为《吴公约神道碑附诗》。诗中描绘了吴公约的生平事迹与功绩,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将领的英勇与智慧。

诗开篇即以“吴山苍苍,吴水泱泱”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象征着吴公约出生地的雄伟与辽阔。接着,诗人赞美吴公约如同英灵一般,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更在政治上展现出领导者的风范。他以严格的军队训练,稳固边疆,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诗中提到吴公约在不同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无论是面对敌人的攻势,还是在艰难的环境中,他都能带领士兵们克服困难,保护家园。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仅在本军中得到认可,也展现了他在军事规划和执行上的高超技艺。

随着诗文的发展,吴公约的职务不断晋升,从西佳迁至硖石,再到东代,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也获得了更高的荣誉与地位。诗中特别提到了他在军事行动中的英勇表现,如在稽山雾廓、京口波清之时,他亲自率领精兵,展现出非凡的指挥能力。

吴公约在军事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战场上,他还能够妥善处理政务,受到皇帝的赏识。诗中提到他被授予重要的官职,成为朝廷的重要支柱。在担任这些职务期间,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也在政务上表现出色,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诗的最后部分,通过“云矗千堵,土攒万杵”等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吴公约在治理国家和建设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他不仅依靠自己的资产,还动员军队参与建设,展现了他作为领导者的能力与决心。最终,吴公约因其卓越的功绩和高尚的品德,获得了皇帝的嘉奖,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和荣誉。

整首诗通过对吴公约一生事迹的叙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将领和政治家的风采,以及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远影响。诗中充满了对吴公约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功绩和贡献的高度评价。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咏柳

袅袅和烟映玉楼,半垂桥上半垂流。

今年渐见枝条密,恼乱春风卒未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过梁震居留题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

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形式: 五言绝句

送灶诗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下杜城

来往城南十八年,赖家桥上潏河边。

村醪香美脱衣典,几度落花相对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