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形式: 古风

翻译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注释

耿耿:微明的样子。
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
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
《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
也是以物写人。
“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摇摇:指烛焰晃动。
爇,点燃。
檠,灯架,蜡烛台。
“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
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连宵:整夜。
霢霢:细雨连绵。
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滴沥:水珠下滴。

鉴赏

这首清代曹雪芹的《秋窗风雨夕》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凄凉景象。诗人以秋花、秋草、秋灯、秋夜为背景,通过“惨淡”、“黄”、“耿耿”、“不尽”等词语,渲染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风雨的加入更增添了悲凉,使得秋窗梦碎,绿意消逝,诗人难以入睡,只能在秋屏前默默流泪。

“泪烛”、“短檠”、“离情”、“寒烟”、“疏竹”、“滴沥”等细节,进一步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哀愁。风雨敲打窗户,仿佛在诉说无尽的离愁,连灯焰也在颤抖,如同陪伴着离人哭泣。最后,诗人借景抒情,寒夜的风雨似乎没有尽头,泪水也打湿了窗纱,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离别的深深哀伤。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对秋夜风雨的描绘,展现了主人公在秋夜中的孤独与无奈,情感深沉而动人。

收录诗词(90)

曹雪芹(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名霑,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 字:梦阮
  • 号:雪芹
  • 生卒年: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

相关古诗词

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形式: 古风

寄生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形式:

望江南

随身伴,独自意绸缪。

谁料风波平地起,顿教躯命即时休。孰与话轻柔?

东逝水,无复向西流。

想象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脉脉使人愁!

形式: 词牌: 忆江南

琴曲四章(其一)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倚桂杆兮涕沾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