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北游初归奉家慈还居沙亭作(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久居边疆后首次归来,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与感激之情。
首句“久客边州里”,点明诗人长期在外漂泊的生活状态,远离家乡,身处边疆之地。“初归涨海滨”则描绘了诗人初次返回故乡的情景,海边的景象象征着回归的喜悦与平静。
接着,“三迁忧老母,九死愧先臣”两句,诗人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关怀和对先辈的敬仰之情。在古代社会,孝道是极为重要的道德规范,诗人通过“三迁”(多次迁移住所以照顾年迈的母亲)和“九死”(比喻为母亲付出的艰辛与牺牲),展现了他对母亲无尽的爱与感激。同时,“愧先臣”则体现了诗人对先辈的尊敬与自省,暗示自己在面对家族荣誉与责任时的自我反省与内疚。
“深爱存颜色,微忠托隐沦”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深情地爱着母亲,这种爱不仅体现在日常的照料上,更体现在内心深处的思念与怀念之中。同时,诗人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族的责任感寄托于隐居生活中,暗示了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选择了一种更为内敛、低调的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忠诚与责任感。
最后,“帘前双燕好,挟子献青春”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结尾,寓意深远。双燕在帘前飞舞,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和谐,而“挟子献青春”则暗示了诗人希望将自己的青春与才华奉献给家庭与社会的美好愿望。这一场景既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也蕴含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情厚意、对先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己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个人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