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山归东洞庭

西来暝色一帆孤,才见青山忽又无。

白借天光犹澒洞,黑添云气转模糊。

人家遥指谙来旧,尘眼频揩见却初。

述作惜无摩诘句,五湖烟景若为图。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西山返回东洞庭湖途中所见的景色,充满了动态与变化之美。首句“西来瞑色一帆孤”,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夕阳西下时,孤舟独行于暮色中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孤独的氛围。接着,“才见青山忽又无”则巧妙地运用了视觉上的瞬间转换,表现了山峦在视线中忽隐忽现的景象,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白借天光犹澒洞,黑添云气转模糊”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光线与云雾交织的景象。白天的天空与云层相互映衬,使得景象显得更加开阔而明亮;而夜晚,云雾的加入则让景色变得朦胧而神秘。这种光影与云雾的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赋予了景色一种梦幻般的美感。

“人家遥指谙来旧,尘眼频揩见却初”则通过人的视角,展现了对熟悉景色的回忆与重逢的喜悦。远处的人家指引着诗人回到了熟悉的路径,而诗人频繁擦拭眼睛,似乎是在努力看清这久违的景色,表达了一种既熟悉又新奇的情感体验。

最后,“述作惜无摩诘句,五湖烟景若为图”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用言语或画笔完全捕捉和表达眼前美景的遗憾。这里的“摩诘句”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字摩诘)的诗句,王维以其描绘山水田园的诗作著称,此处诗人自比王维,表达了自己对于描绘如此美景的渴望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巧妙融入,展现了一幅动人心弦的山水画卷,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难以言表的感慨。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游吴城西诸山四首(其一)天平

春风撩我作山行,画舫西来半日程。

怪石插天欹欲堕,冷泉和月滴无声。

登临不尽吴中胜,忧乐谁关范老情。

晚立龙门最高处,始知身世与天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游吴城西诸山四首(其二)南峰

石罅巾间度板舆,南峰来叩故人居。

高斋阒闭松云外,绝栈危分鸟道馀。

岂谓山僧成泄柳,却疑野老是长沮。

明朝地主如相问,但看芭蕉叶上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游吴城西诸山四首(其三)一云

乱石槎枒几折旋,畏途历尽是平川。

高林细点催诗雨,深屋方塘悟道泉。

僧为知名如旧识,地疑曾到岂前缘。

万竿修竹苍烟外,欲借琅玕纪岁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游吴城西诸山四首(其四)金山

石径才穷忽又通,重重台阁半浮空。

一林苍翠潇湘雨,万顷青黄䆉稏风。

铃语上方云气白,诗题坏壁藓痕红。

未留玉带空归去,惭愧山僧问长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