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事》由宋代诗人刘攽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沉的历史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反思。
首联“误以雄名荐九重,天书待诏未央宫”中,“九重”象征着帝王的高远之位,而“雄名”则是指那些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人物。诗人感叹这些英雄人物或许因一时的误判或机缘巧合,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与封赏,只能在皇宫的待诏处等待命运的安排。这里既有对历史公正性的质疑,也隐含了对个人命运无常的感慨。
颔联“白衣不召崔亭伯,赋笔犹残亡是公”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崔亭伯是古代一位著名的文人,此处借指那些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文士。诗人惋惜他们虽有才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施展的机会,甚至最终落得悲剧收场。这一联将个人命运与历史的无情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深切同情。
颈联“魂惊晚出芙蓉辇,泪堕春生杨柳风”运用了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晚出的“芙蓉辇”象征着英雄人物的离世,而“春生杨柳风”则暗示着生命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这两句不仅渲染了哀伤的氛围,也寓含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尾联“衰鬓迩来元自白,可堪回首望遗弓”则是诗人自我反思的体现。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的鬓发已白,这不仅是年华老去的自然现象,也是对历史人物命运变迁的深刻思考。最后一句“可堪回首望遗弓”借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暗含了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综上所述,《感事》一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命运、时间、历史公正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才被埋没的深切同情。诗中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