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黄陵庙(其二)》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首联“远祀常留楚,焚山断自秦”,以“楚”和“秦”两个古代国家为背景,暗指历史上的祭祀活动和政治事件。远祀,即遥远的祭祀,象征着对古代文化的追忆与敬仰;“焚山断自秦”,则可能隐喻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举,反映了对历史中破坏文化、思想自由行为的批判。
颔联“波涛犹阻客,风雨自随身”,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人生的艰难与挑战。波涛象征着生活的波折与困难,风雨则代表了个人在面对逆境时的孤独与坚持。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在风浪中前行、风雨不改其志的画面,寓意着即使遭遇重重困难,也要勇往直前,不被外界环境所动摇。
颈联“香草皆遗蜕,湘累是替人”,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香草在这里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理想,遗蜕则是指逝去的事物或人物,暗示着那些为追求理想而牺牲的人们。湘累,据说是屈原的别称,这里用来指代那些为了理想而付出代价的先贤。这一联表达了对历史中那些为理想献身者的缅怀与敬意。
尾联“扬灵如可接,我亦唱迎神”,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历史中的英灵相接的愿望,同时也表明了自己愿意像他们一样,为理想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这不仅是对先贤的致敬,也是对自己精神追求的宣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时代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