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宜山谣(其三)枯桑》是元末明初诗人谢应芳的作品,通过朴素的语言描绘了百姓在饥荒中的生活困境与对官员的期待。
“枯桑枯桑,徒为我薪。”开篇以枯桑起兴,形象地描绘出荒年中无物可采的情景,暗示了百姓生活的艰难。接着,“煮石弗糜,曷以食人?”进一步强调了粮食短缺的严重性,无法将石头煮熟为食,更不用说其他食物了。这种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百姓在极端饥饿状态下的无奈和绝望。
“廪发于官,我命乃续。”转而描述了政府发放粮食救济的情况,对于百姓来说,这是一线生机。然而,“谁其主之?伊人如玉。”又提出了疑问,谁来主持分配粮食呢?表达了百姓对公正、廉洁官员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像玉石一样纯洁,公平地分配救济物资。
“伊人如玉,孚及豚鱼。”进一步强调了百姓对官员道德品质的期望,希望他们不仅对人公正,连对待动物都能体现出仁慈之心。这种比喻,既体现了百姓对官员的高洁品德的向往,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
“诏我妇子,偿粟勿渝。”描述了政府向百姓承诺,会公平地偿还粮食债务,不会违约。这一句体现了政府对百姓的承诺,以及百姓对政府的信任。
“厥粟固偿,厥德靡忘。”总结了百姓对政府的感激之情,即使粮食已经偿还,但政府的恩德永远铭记在心。这表达了百姓对政府援助的感激和对官员道德品质的敬仰。
“我怀伊人,于羹于墙。”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怀念,如同怀念美味的羹汤一般,同时也寄托了对社会公正、和谐的美好愿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元末明初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