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谣(其三)枯桑

枯桑枯桑,徒为我薪。煮石弗糜,曷以食人?

廪发于官,我命乃续。谁其主之?伊人如玉。

伊人如玉,孚及豚鱼。诏我妇子,偿粟勿渝。

厥粟固偿,厥德靡忘。我怀伊人,于羹于墙。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宜山谣(其三)枯桑》是元末明初诗人谢应芳的作品,通过朴素的语言描绘了百姓在饥荒中的生活困境与对官员的期待。

“枯桑枯桑,徒为我薪。”开篇以枯桑起兴,形象地描绘出荒年中无物可采的情景,暗示了百姓生活的艰难。接着,“煮石弗糜,曷以食人?”进一步强调了粮食短缺的严重性,无法将石头煮熟为食,更不用说其他食物了。这种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百姓在极端饥饿状态下的无奈和绝望。

“廪发于官,我命乃续。”转而描述了政府发放粮食救济的情况,对于百姓来说,这是一线生机。然而,“谁其主之?伊人如玉。”又提出了疑问,谁来主持分配粮食呢?表达了百姓对公正、廉洁官员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像玉石一样纯洁,公平地分配救济物资。

“伊人如玉,孚及豚鱼。”进一步强调了百姓对官员道德品质的期望,希望他们不仅对人公正,连对待动物都能体现出仁慈之心。这种比喻,既体现了百姓对官员的高洁品德的向往,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

“诏我妇子,偿粟勿渝。”描述了政府向百姓承诺,会公平地偿还粮食债务,不会违约。这一句体现了政府对百姓的承诺,以及百姓对政府的信任。

“厥粟固偿,厥德靡忘。”总结了百姓对政府的感激之情,即使粮食已经偿还,但政府的恩德永远铭记在心。这表达了百姓对政府援助的感激和对官员道德品质的敬仰。

“我怀伊人,于羹于墙。”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怀念,如同怀念美味的羹汤一般,同时也寄托了对社会公正、和谐的美好愿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元末明初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73)

谢应芳(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 字:子兰
  • 号:龟巢
  • 籍贯:常州武进(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95~1392

相关古诗词

宜山谣(其四)霹雳斧

霹雳斧,行天诛,百灵奔走群丑除。

磔枭獍,醢䝟貐,招徕角端舞驺虞。

日月两山明,畏境成康衢。

形式: 古风

宜山谣(其五)坎井蛙

坎井蛙兮渤澥,偷生虾蚬门,怒腹气何在?

长鱼跋浪欲吞舟,竟作任公雪花鲙。

蛙乎幸偷生,有愧输芒蟹。

前度放蛙人,今日恩如海。

形式: 古风

宜山谣(其六)生子以尹名

生子以尹名,有田须力耕。

昔忧公租重,今喜公租轻。

穷阎杼轴具,当路钧衡平。

焦冥覆盆下,睹此白日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宜山谣(其七)鞍马劳

鞍马劳,肉消髀,广西一去二千里。

借箸筹边丞相喜。

两年单骑八往还,青草黄茅瘴烟里。

鞍马劳,有如彼,不负公,不掠美。一寸忠丹报天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