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节元祐日记帖赞

汉大中大夫东方曼倩之对孝武曰:诚得天下贤士公卿在位,咸得其序。

譬如以周召为丞相,仲尼居御史府,毕公高备拾遗,蘧伯玉为太傅,博士则以颜闵,执金吾以季路,卫尉以卞严子,光禄以仲山甫,郡守以子产,詹事以孔父,史鱼司直,申伯为御,下至旄头式候亦羿万之伍,则唐虞之隆,成康之际,陈功比德,自无以喻。

武帝为之大笑,盖甚言其难遇也。

今视元祐之时,彼固何足慕哉。

群贤拔茅,大奸脱距。如确如惠,必斥必去。

师保万民,维温维潞。大老既归,百揆时序。

师表以韩,押麻以吕。班廷谢门,纷鹓振鹭。

守正如王,博闻如顾。钱刘曾孔,滃云蒸雾。

其未登于录者又不可一二数。

宣制正衙,天人交助,翕然闾巷,曰司马雨。

公盖异时攘臂于代言之间,而染指于同省之赂,顾犹有是语。

则是非之公,盖未尝不具也。

然则插齿吐吻,擢项结股。委蛇其迹,偊旅其步。

虽辨知闳达溢于文辞,而诙谐者犹皆不之与,后之君子其必知所去取矣。

幅纸之得,正邪以寓。式窥厥衷,逸史是补。

形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岳珂对中国古代名臣司马光的赞誉,通过类比和对比,表达了对司马光在元祐时期领导群贤、整治朝纲的赞赏。诗人提到司马光如周公、孔子等贤臣般才德兼备,且列举了一连串的贤能之士与他共事,暗示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景象。同时,诗中也暗含批评,指出司马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涉及权谋,但总体上仍保持公正无私,这体现了诗人的鉴赏眼光,认为评价人物应全面而审慎。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强调了历史记录的价值,认为司马光的事迹值得后世深入研究和补充。整首诗语言精炼,寓褒贬于赞美之中,展现了岳珂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评价。

收录诗词(770)

岳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文学家。晚号倦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 字:肃之
  • 号:亦斋
  • 籍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
  • 生卒年:公元1183~公元1243

相关古诗词

林文节参候帖赞

平甫之与荆公,盖当同而异,而公则当异而同者也。

当刺谒之相从,以朋友之切磋,极兄弟之友恭。

使合同异之见,而惟是之归,予知其必有以助善政于熙丰也。

形式:

林文节定力帖赞

公以好古兼博识,固宜著声于翰墨。

予观此帖,实在京师之定力,是时盖初扫元祐之迹。

使其不为三子之累,则后日之笔当不至于轻掷也。

形式:

林文节绍圣日记后帖赞

进筑之法,自古兵法所未有,而始于本朝。

予意其欲毁齿而儿不知,所以为是渐取而渐摇。

曾不虞乎兵分力疲,反足以启戎心之骄。

方圣主之侧身,凛天变之未消。

章吕合谋,惟敌是挑。

岂知夫璿玑七政之必齐,而舞干两阶之自足以格有苗哉。

我鼓其鼛,我弓其弨,此帖之存,圣心是昭。

形式:

林文节绍圣日记前帖赞

史本乎公,不厌于复。

重观绍圣以来之记述,初无及于郑雍。

非亲札之具存,虽欲考之而孰从。

如王谊李祉之实迹,遍考史录,皆无预乎此案之中。

郦保姓名,亦各不同。

至于韩忠彦力谏兴狱,直乞陛下且与含容。

安焘面析章惇,以为乡风。

此皆系其人之大节,而金匮之汗青,皆泯泯于二人之忠。

凡此帖纸之所具,以同时附会白帖子之人,犹能秉直以写其衷。

抑可以见人心之是非,本无所蔽蒙也。

然于此时,凡六人者皆有所抗论,独雍首尾噤然若不预者。

佩玉端委,接武夔龙,又何其无一言之献替,广于四聪耶。

迎合于始,循默于终,而迄不免于党籍之归,此枉道事人之所以不胜于直躬也。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