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棹歌行

棹女饰银钩,新妆下翠楼。

霜丝青桂楫,兰枻紫霞舟。

水落金陵曙,风起洞庭秋。

扣船过曲浦,飞帆越回流。

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洲。

洲长殊未返,萧散云霞晚。

日下大江平,烟生归岸远。

岸远闻潮波,争途游戏多。

因声赵津女,来听采菱歌。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划船女子头戴银钩装饰,刚换上新妆下翠绿高楼。
她用霜白的发丝编成青桂桨,兰色的桨板是紫色霞光的舟。
水位下降,金陵城曙光初照,洞庭湖上秋风起。
她轻扣船舷经过弯曲的水道,扬帆越过回旋的水流。
她的倒影投入桃花盛开的浪花,香气飘向杜若生长的洲。
洲上的长路她仍未返回,傍晚时分云霞缭绕,显得悠闲。
夕阳西下,长江水面平静,远处烟雾升起,归家的路更显遥远。
岸边远处传来潮水声,众多船只竞相游玩,热闹非凡。
她的歌声顺着江面传来,唤起了赵津女子,前来聆听采菱的歌谣。

注释

棹女:划船女子。
银钩:装饰物,可能指发饰。
翠楼:绿色的楼房,可能指闺楼。
霜丝:形容头发如霜白。
青桂楫:用青桂制成的桨。
兰枻:兰色的船舷。
紫霞舟:泛着紫色霞光的舟。
金陵:古地名,今南京。
洞庭:湖名,位于中国湖南省。
扣船:敲击船舷。
杜若洲:生长杜若的水洲。
萧散:悠闲自在。
潮波:潮汐的波涛。
赵津:地名,可能指渡口。
采菱歌:古代民间的劳动歌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图景,透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开篇“棹女饰银钩,新妆下翠楼”两句,通过女子佩戴精致银钩、在翠绿楼阁中梳妆,勾勒出一幅江南仕女的生动画面,展现了当时女性的美丽和生活的雅致。

接着“霜丝青桂楫,兰枻紫霞舟”两句,以精细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霜丝代表了清晨的露水,而青桂楫则是船只的装饰,兰枻和紫霞舟则勾勒出了一幅仙境般的画面。这些意象不仅展示了自然美景,也反映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水落金陵曙,风起洞庭秋”两句,则是从更为宏大的视角来观察自然,水落金陵指的是日出时分的壮丽景象,风起洞庭秋则是秋天特有的风光,这些描写让人仿佛能听到水流声和感受到微风的拂过。

“扣船过曲浦,飞帆越回流”两句,以动作来展现行进中的画面,一方面表现了水乡生活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旅途和远方世界的向往。

以下“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洲”两句,则是通过对比来强调美好的景象与气息。影子进入波光粼粼的桃花水面,而香气则飘散在杜若洲上,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洲长殊未返,萧散云霞晚”两句,则是在表达一种留恋和无尽的旅途情怀。洲长而未能返回,是对归程的一种渴望;萧散云霞晚则是时间流逝和天色渐变的情景。

“日下大江平,烟生归岸远”两句,以更为静谧和宁静的笔触来收束全诗。日落时分,大江平静无波,而烟气在归途的岸边升腾,这些意象传递出一种归属感和对远方美好生活的追忆。

最后,“岸远闻潮波,争途游戏多”两句,是在描绘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远离岸边的声音是潮汐,而各种水上活动则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因声赵津女,来听采菱歌”这两句,则是在通过声音(赵津女的歌声)来召唤读者,让他们也能聆听到采菱人唱出的歌谣。这不仅是对美好声音的赞美,也是一种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生动的意象和深远的情感,展现了唐代文人对江南水乡生活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们对于理想美好世界的无限向往。

收录诗词(8)

徐坚(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考功武员外学士使嵩山置舍利塔歌

伊川别骑,灞岸分筵。

对三春之花月,览千里之风烟。

望青山兮分地,见白云兮在天。

寄愁心于樽酒,怆离绪于清弦。

共握手而相顾,各衔悽而黯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寿和

于穆清庙,肃雍严祀。合福受釐,介以繁祉。

形式: 四言诗 押[纸]韵

招玉川子咏新文

清气宿我心,结为清泠音。

一夜吟不足,君来相和吟。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侵]韵

自咏二首(其一)

寂寂凝神太极初,无心应物等空虚。

性修自性非求得,欲识真人祗是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